美
美是绽放的桃花,是婉转的鸟鸣,是香醇的美酒,是顾盼的眼眸,是助人的爱心,是甜蜜的初恋,是李白豪迈的诗篇,是元人空灵的山水画……美体现于万事万物:美景、美声、美味、美人、美德、美的爱情、美的艺术……
“美”是一个会意字,关于其本义,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源于《说文解字》中的释义:“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认为美的本义为味觉之美,与“羊”“大”相关,与善相联。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羊”代表羊角或羊形头饰,“大”为正面站立的人形,这样,“美”的本义就成了美貌或美饰,是视觉之美,如《尚书·毕命》中的“怙侈灭义,服美于人”。
“美”字在先秦古籍中被频繁使用:有表示外貌之美的,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有美一人,清扬婉兮”(《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有表示物品之美的,如“有美玉于斯”(《论语·子罕》),“牛山之木尝美矣”(《孟子·告子上》);有表示乐声之美的,如孔子评价《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有表示德性之美的,如“里仁为美”(《论语·里仁》);有表示人格之美的,如“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有表示自然之美的,如“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中国历史上,一代有一代之“美”,一人有一人之“美”,汉有赵飞燕之美,唐有杨玉环之美;宋瓷有典雅端庄之美,清瓷有五彩斑斓之美;现今的时尚之美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简约风、复古风、民族风……那么,到底有没有确定的美?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庄子对此做了进一步发挥,说毛嫱丽姬是当时公认的美女,可鱼儿看见她们却感到害怕沉入水底,鸟儿看见她们也感到恐惧高飞入云,麋鹿看见她们同样受到惊吓飞奔而去,这说明美丑是相对的,大家的审美标准既不统一也不唯一。
那么,什么才是判定“美之为美”的“终极标准”?对此,儒、道两家的阐述“各美其美”,并最终“美美与共”。
儒家认为美与善相联,符合善的美才是终极的美,才具备最高的价值。孔子评价大舜时的音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评价武王伐纣时的音乐《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因为《武》乐虽具有视听之美,却充满了杀伐之气,没有体现出充足的善,故而也就失去了终极的美。这足以说明,美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若缺少了“善”,就不具备自足的价值。荀子还举了更典型的例子,夏桀、商纣这样的君主都长得魁梧英俊,但他们皆因残暴而身死国灭,落了个被天下人耻笑的下场。总之,缺少善的美,是不被肯定的。所以,孔子讲“里仁为美”,孟子说内有仁义充实、外有光辉发出的“大人”才具有最美的人格。
道家认为美与真相关,只有朴真的东西,才具有真正的“大美”。庄子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都强调自然之“朴真”才是美的最高标准。《庄子》中讲了一个“东施效颦”的故事:越国有一个美女名唤西施,她有心口痛的毛病。一天,西施走在村中,这个病又犯了,她不禁皱起眉头。这一幕被村中的一个丑女东施看见了,她觉得西施捧着心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很漂亮,便整天学着西施的样子,捂着心口皱着眉头走在村中。后来,村中有些人为了躲避她,紧闭大门不敢出去,还有些人干脆携妻带子离开了这个地方。庄子感叹道,丑女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头很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眉为什么这么美。言外之意是,人与万物的朴真状态才是最美的,粗暴、刻意的模仿不仅不美,反而会令人心生厌恶。
(《中国字 中国人》编委会 编著)
每日早读丨《中国字 中国人》:象
每日早读丨《中国字 中国人》:时
每日早读丨《中国字 中国人》:简
党建宣传“新窗口”,服务党员“微平台”
共发布 1828 篇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