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
自6月28日起,
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
3C标识不清晰、
以及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
乘坐境内航班!
相信不少宝子看到这则消息的
第一反应都是:
啥?
我的充电宝还能登机吗?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3C” 到底是什么。
3C认证,全称 “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是我国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及环境,依法实施的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 。简单来说,带有3C标识的产品,就像是拿到了安全 “入场券”,符合了国家规定的基本安全要求。

图源: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公告,自2023年8月1日起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CCC认证管理。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所以从2024年8月1日后,市面上正规的充电宝都应具备3C认证。
或许有人会疑惑,充电宝为啥非得进行3C认证呢?
这得从充电宝的核心—— 锂电池说起。锂电池以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成为了充电宝的理想电源 。但它也有 “脾气”,化学特性决定了在一些异常情况下,比如过充、过热、短路时,容易发生热失控。热失控一旦发生,就可能引发起火、爆炸等严重后果,直接威胁使用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图源:重庆机场官方微博
从产品工艺角度来看,充电宝对生产工艺和质量管控要求很高。合格的充电宝需要配备完善的电池管理系统(BMS),来精准监控电池的电压、电流和温度,防止过充、过放和短路 。而那些没有经过3C认证的充电宝,很可能采用了劣质电芯生产,在高温耐受、过充保护、短路保护等方面无法保障。一旦在飞行过程中,受到飞机客舱环境的影响,像气压波动、颠簸、温度变化等,就极易引发异常发热、冒烟甚至起火等安全事故。

6月13日,舟山飞往揭阳一航班飞行过程中,一旅客携带的充电宝冒烟,机舱烟雾弥漫。所幸火势被及时扑灭。

需要注意的是,在飞行过程中,即使是有3C标识的充电宝,也不能给电子设备充电。同时,应始终关闭有启动开关的充电宝。
在新规下,辨别3C标识的真伪就变得尤为重要。毕竟,要是不小心带上了假冒3C标识的充电宝,不仅过不了安检,还可能给自己带来安全隐患。那如何才能快速准确地辨认真假3C标识呢?下面就给大家支几招 。
登录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官方网站查询,点击“证书查询”。输入产品制造商的完整名称,或将防伪码输入到“证书编号”中,若系统显示有效认证证书信息,则表明该产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若没有,则意味着该产品未获3C认证。


注意!现在市面上出现了3C伪造贴纸,很多人为了图方便,购买3C伪造贴纸贴在没有3C标识的充电宝上企图蒙混过关,这是万万不可的!

根据民航局发布的《关于民航旅客携带“充电宝”乘机规定的公告》:
充电宝只能在手提行李中携带或随身携带,严禁在托运行李中携带。
充电宝额定能量不超过100Wh,无需航空公司批准;额定能量超过100Wh但不超过160Wh,经航空公司批准后方可携带,但每名旅客不得携带超过两个充电宝。
严禁携带额定能量超过160Wh的充电宝,严禁携带未标明额定能量同时也未能通过标注的其他参数计算得出额定能量的充电宝。
根据国家铁路局、公安部2022 年发布的《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相关标准,标志清晰的充电宝、锂电池,单块额定能量不超过100Wh,不在禁止随身携带的物品之列。也就是说,以常见的3.7V 电压的充电宝为例,100Wh大约相当于27027mAh 的容量,只要充电宝标志清晰,且容量不超过这个数值,就可以正常携带乘坐高铁 。但如果携带的充电宝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比如外壳破损、有明显鼓包等情况,工作人员可能会建议旅客不要携带上车。
在充电宝侧面通常标有可循环使用标识,其中的数字代表内置电池的预计循环使用寿命周期。作为消耗型电子产品,当充电宝使用时长超出标识的循环寿命年限后,频繁充放电会加速内部锂电池性能衰减,可能引发鼓包、续航骤降等问题,极端情况下甚至存在过热、自燃等安全隐患。因此,建议关注产品使用周期,及时更换超期设备,确保用电安全。

另外,不要忘拔充电器。当充电宝电池处于过度充电状态时,易发生电路故障,进而引发爆炸。

图源:中国消防
1.完整充电宝的处理
未破损的充电宝属于可回收物,投放至可回收垃圾桶后,会由专业人员进行拆解。
2.破损充电宝的处置
若充电宝存在外壳破裂、漏液、鼓包或变形等情况,必须归为有害垃圾。投放前需用绝缘胶带密封充电口,装入透明塑料袋单独包裹,并粘贴字条标注“破损充电宝”以警示处理人员。
无论充电宝是否破损,千万不要随意丢弃哦,不仅会污染环境,处理不当还可能会引发爆炸。
来源:上海科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