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儿水中游”
都是这样吗?

在河边休息的弹涂鱼|图源:图虫创意
“缘木求鱼”
真的不对吗?

弹涂鱼在树枝上小憩|图源:图虫创意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故事展区,有一个“泥畔天堂”展项群模拟了崇明东滩自然景观,相信你一定参观过。
你是否因此对潮间带滩涂上蹦蹦跳跳的鱼儿有了深刻的印象呢?这就是今天的主角——弹涂鱼。
展品档案 ◐ 弹涂鱼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故事展区 弹涂鱼 | 赵妍 摄
【物种名称】
弹涂鱼 Periophthalmus modestus
【分类】
硬骨鱼纲-虾虎鱼目-背眼鱼科-弹涂鱼属
【分布区域】
西北太平洋、从越南向北至朝鲜和日本南部
【所在展区】
B2A 上海故事展区


认识滩涂鱼
弹涂鱼是虾虎鱼目背眼鱼科下一类虾虎鱼的统称,俗称“跳跳鱼”,我国有弹涂鱼属、大弹涂鱼属和青弹涂鱼属等类群。
它们是小型鱼类,成年个体体长约为60~120mm;前部呈圆柱形,后部形状扁平,眼睛长在头部前上方;左、右腹鳍通常愈合成一吸盘状。

图源:图虫创意
弹涂鱼分布范围广泛,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海和东海,有大弹涂鱼、弹涂鱼、大鳍弹涂鱼、银线弹涂鱼和青弹涂鱼等种类。
弹涂鱼这一名字的由来可追溯到清代画家聂璜绘制的《海错图》,其中写到“跳鱼,生闽浙海涂。性善跳,故曰跳鱼,亦曰弹涂。”顾名思义,弹涂鱼即弹跳在滩涂上的鱼。

图源:图虫创意
图源:海错图册


水陆双栖的技能
弹涂鱼为什么能离开水?
弹涂鱼捕食水中的小鱼小虾、泥土中的有机质,有时也捕食小昆虫。这些食物很多存在于滩涂、沼泽或其它湿地环境。这就是我们在滩涂湿地经常见到弹涂鱼类的原因。

图源:图虫创意
在水中,弹涂鱼像普通鱼儿一样,利用尾鳍和身体的协调摆动来产生推进力;在陆地上,弹涂鱼借助自身鱼鳍能够爬行、跳跃甚至上树。
弹涂鱼依靠发达如臂的胸鳍摆动,像拄拐一样快速移动;以胸鳍撑起身体,借助尾鳍拍打的反作用力来跳跃;用胸鳍抓住树干,腹鳍抵住树干往上爬。


图源:图虫创意
这种独特的“水陆两栖”生活方式激发了科学家们的灵感,厦门大学的张宇教授团队研发出了“仿生弹涂鱼两栖机器人(MIARF)”,能够完成跨介质的环境监测、搜索救援等工作。

弹涂鱼机器人仿生原型及结构设计
图源:厦门大学
弹涂鱼离开水怎么呼吸?
弹涂鱼归根到底是鱼类,不是两栖动物,主要的呼吸方式还是得依靠水。
弹涂鱼在准备离开水前,会先含一口水,就像是携带氧气瓶下水的潜水员一样。它的鳃腔很大,鳃盖密封,借由离水前贮存的大量水吸入空气进行呼吸。

图源:图虫创意
此外,它极薄的皮肤布满血管,血液可通过皮肤直接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有研究者提出,弹涂鱼的尾鳍也是一种附属的呼吸器官,把尾鳍浸在水中可以辅助呼吸。

神奇的绝活
会眨眼
眨眼能够保持眼睛清洁、湿润,甚至可以挤眉弄眼地来交流。
弹涂鱼的头顶有一双大而凸出的奇特眼睛,十分灵敏。最厉害的是,弹涂鱼能眨眼!感觉和人一下子亲近了许多是不是?

图源:图虫创意
当弹涂鱼的眼睛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而变得干燥时,它会将眼球收缩进充满水的杯状窝来给眼睛添加水份。
弹涂鱼的视力很强,能在浑水中看清物体,两只眼睛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当一只眼睛在寻找食物时,另外一只眼睛可以警惕地关注周围情况。一旦发现危险,它们能立刻撤离。

长江口滩涂的大鳍弹涂鱼|夏建宏 摄
会炫鳍
到繁殖季节,有些弹涂鱼经常会在滩涂上摇首摆尾,高高跃起,大秀舞姿,亦或是展示美丽的背鳍来吸引异性的关注。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图源:图虫创意
图源:图虫创意
下一秒,弹涂鱼可能就会去泥浆里打滚或退回自己的地道里面,这样就能降温又能保湿。

图源:图虫创意
会挖洞
说到地道,不得不提弹涂鱼的挖洞技术。
大弹涂鱼会通过一点点来回吞吐泥土来挖掘地道,洞外堆积的泥块能表明挖掘的深度,地道通常呈“Y”或“U”字型。这种地道设计主要为了躲避阳光和天敌。另外,还有个重要的功能:产卵育幼。
在地道末端有个封闭的小室,墙壁上布满鱼卵,需要氧气时,弹涂鱼亲鱼(发育成熟,有繁殖能力的鱼)会在洞外吞食新鲜空气并吐到这个小室,形成一个大的空气泡来满足幼体呼吸的需求。

图源:见水印
一生都在操劳的弹涂鱼,
躲不开喜爱尝鲜的人们~
弹涂鱼肉质鲜美细嫩,爽滑可口且营养丰富,养殖成本低,被称为“水中人参”,是我国东南沿海群众广泛认可的美味佳肴。



蒸着鲜,炸着香,蒸着嫩~
弹涂鱼拿得下每一张挑剔的嘴!
图源:搜狐
参考文献:
[1]刘文爱,孙仁杰,杨明枊,潘良浩,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图鉴,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P78-79.
[2]沐之主编,动物世界,江西美术出版社,2021.11
[3]江泓,杨肖主编,生机勃勃的海洋世界,重庆出版社,2024.01, P19
/ 走进展区系列 /
透过展品讲述自然历史,是自然博物馆的功能之一。从远古巨兽到现生动物,再到身边植物,展品不仅是自然的见证者,更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生命的重要窗口。
在“走进展区”系列科普文章中,我们将把文字和展品结合起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中进行一场时空穿越,为您揭示它们背后来自过去的讯息与来自现代的知识,用文章见证天地间的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作者 赵妍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
副研究馆员
科学审核:夏建宏(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责编:小小蒲公英
审校:张雪容、徐湮
文章为上海自然博物馆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想投稿吗?投稿请戳lvluotougao@sstm.or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