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劳力性热射病是一种因高温环境下 被动暴露 导致的核心体温急剧升高(通常超过40℃),并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意识模糊、抽搐或昏迷)的严重中暑类型。与劳力性热射病不同,非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婴幼儿 或长时间处于高温密闭环境(如未通风的房间、车厢)的人群。

诱因

环境高温高湿(如夏季室内无空调、通风不良)。

身体散热能力下降(如老年人汗腺功能退化、儿童体温调节不完善)。

某些药物(如利尿剂、抗胆碱能药)或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

症状

核心体温≥40℃(需用直肠温度计准确测量)。

神经系统异常:谵妄、昏迷、抽搐等。

皮肤干热(可能无汗),伴随心率快、呼吸急促。

高风险人群

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者)。

婴幼儿及孕产妇。

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者。

服用影响体温调节药物的人群。

预防措施

环境控制

高温天气确保室内通风或使用空调、风扇,室温建议≤28℃。

避免长时间滞留密闭高温环境(如车内、顶层房间)。

个体防护

重点人群监护:老年人、婴幼儿需每日有人照看,监测体温。

衣着宽松:选择透气、浅色衣物,避免过度包裹(尤其是婴儿)。

补水:少量多次饮水,避免酒精或含咖啡因饮料。

特殊注意事项

避免高温时段(10:00-16:00)外出,必要时应佩戴遮阳帽。

慢性病患者需咨询医生调整药物(如利尿剂剂量)。

车内勿留儿童或宠物,即使短时间也可能致命。

社区干预

建立高温预警系统,社区工作人员定期探访独居老人。

公共场所(如养老院、医院)加强温湿度监测。

紧急处理

若疑似非劳力性热射病,需 立即

拨打急救电话。

快速降温:移至阴凉处,脱去外衣,用冷水喷洒或湿毛巾擦拭全身,辅以风扇加速蒸发。

避免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热射病无效)。

非劳力性热射病起病隐匿但死亡率高,预防核心在于 避免被动热暴露关注高危人群。通过环境改善、健康教育和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风险。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