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海洋,很多人想到的关键词都会是广阔、深邃。来过南宁市动物园的朋友们或许知道,我园有着国内唯一救护存活至今的中华白海豚,它的皮肤是非常特殊的粉色。那么大家知道,无垠的大海中,还藏着哪些颜色呢?
一、“海中哈士奇”——虎鲸
说到颜色,国宝大熊猫身上的黑白算是经典配色之一,而与“水中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同属海豚科的另一种动物,也有着这样黑白相间的外表。虎鲸,别名逆戟鲸,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是海豚科中体型最大的物种,成年雄性虎鲸平均体长达到8米,体重超过5吨。除大型鱼类外,海狗、海豹甚至座头鲸的幼崽都在它们的食谱上。
虎鲸们性格活泼,非常喜欢与人互动,经常会主动接近船只和潜水员,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技能,还会在玩耍时故意撞飞海龟,或把趴在浮冰上的海狮掀翻在水中,故有“海中哈士奇”之名。同时,它们还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会组成稳定的家族,有较为复杂的社会行为、捕猎技巧和声音交流等。
作为顶级掠食者,虎鲸并没有逃脱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污染以及水族贸易,它们的生存正受到严重威胁。
二、“红色黄金”——红珊瑚
爱看电视剧的朋友们可能会对“珊瑚”一词十分熟悉,作为御赐名品之一,有“红色黄金”之称的珊瑚们常常出现在影视剧中的各个角落,而其中最常见的红珊瑚,其实是一种由珊瑚属动物分泌出来保护自己的外骨骼。
海洋中的红珊瑚是柳珊瑚目红珊瑚科红珊瑚属刺胞动物,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平时,它们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温暖海水中,以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同时还会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我国南海的东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印度洋的马尔代夫岛,南太平洋的斐济岛以及南半球的世界自然遗产大堡礁,都是由小小的珊瑚虫建造的。
作为造礁珊瑚之一,它们分泌的树枝状碳酸钙骨骼不仅能保护自己,还会形成绚丽的珊瑚礁,为海中不少动植物提供生活环境。然而,由于过量捕捞、环境污染,珊瑚礁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而这也将成为那些依靠珊瑚礁繁衍生息的海洋生物的灾难。
三、“全职奶爸”——刺海马
袋鼠妈妈的育儿袋想必大家很熟悉了,那么大家有听说过海马爸爸的育子囊吗?在珊瑚们构筑的珊瑚礁中,就生活着这种拥有鲜亮外表的小型鱼类。
刺海马是海龙科、海马属动物,分布于中国、日本、菲律宾沿海,以小型甲壳动物为食。对大部分动物来说,孵化、育幼的行为会由雌性承担,而对海马来说恰恰相反。繁殖期时,雌性海马会将卵子产到雄性海马的育子囊中,由雄性海马授精并将受精卵孵化至发育成型,再将它们释放到海中。
受过度捕捞和珊瑚栖息地退化的影响,海马们的种群数量正在逐年减少。
四、“蓝血动物”——中国鲎[hòu]
大海的蓝色,来源于水对太阳光的折射。而鲎血的蓝色,则来源于负责运输氧气的蛋白质中含有的铜。
中国鲎是肢口纲鲎科鲎属节肢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头胸部的背甲形似马蹄,尾部则肖似长剑,生活在水深40米到潮间带之间的沙质海底,一般以蠕虫、薄壳小贝类、海豆芽、动物尸体及有机碎屑为食。
鲎与三叶虫是同一期纪的动物,在原始鱼类刚刚出现、恐龙尚未崛起时就已经繁盛于海洋,至今变化甚微,是海中活化石之一。受填海造地、滩涂开发的影响,它们失去了赖以生息的浅海沙滩;又因其体内特殊物质在生物医学与制药领域的广泛应用,它们遭到了大量捕杀,历经五亿年沧桑的中国鲎正面临着灭绝性的危机。
不同的颜色,通过不同浓度的相互叠加构成了我们生活和接触到的多彩世界。而溢油,赤潮,珊瑚白化,这些本不该在海洋中出现的异常色彩,不仅影响着海洋里缤纷的水下世界,也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海洋渔业等途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保护海洋动物,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