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年龄增长,不少老人会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行为:爱撒娇、容易闹脾气、特别依赖子女等。这种被称为“返童现象”行为,其实是许多老年人正在经历的“第二次儿童期”。



省流版
1.老年人的返童现象是大脑自然退化与心理孤独共同作用的结果。
2.家人与“老小孩”相处需保持耐心、适当放手让老人做力所能及之事并增加陪伴。
3.当老人出现过度情绪化、行为异常或拒绝就医等极端“返童”表现时,可能是心理或脑部疾病的征兆,需及时就医检查。
4.老年人可通过情绪调节、社交活动和心理调适三方面维护心理健康,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返童现象是藏在岁月里的自然规律

从生理层面来看,随着年龄增长,大脑会悄悄发生“退化”。当大脑额叶出现变化时,老人的记忆力会逐渐下降,情绪也会变得不稳定;当颞叶发生改变,老人语言表达会变得迟缓,听力与视力也会大不如前。

在心理层面,孤独是催生“老小孩”行为的重要因素。如今,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独自守着空荡荡的家,子女因工作、求学在外,陪伴老人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时,老人就会不自觉地用“撒娇”“发脾气” 等方式,试图引起家人的关注,就像小孩子用哭闹吸引大人的目光一样。
不过,并不是所有老人都会出现这种现象。那些文化程度较高、长期从事脑力劳动、性格开朗坚毅,或者兴趣爱好丰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老人,“返童现象”出现的概率会小很多。
家人要与“老小孩”智慧相处

在家庭氛围和睦、子女悉心照料的环境下,老人的“老小孩”行为可能更为明显,这源于其对家人的依赖心理。当家中出现“老小孩”,掌握正确的相处方式至关重要。
1
保持耐心:当意见不合时,家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用温和的语气、耐心的态度去引导,帮助老人平复情绪,理性思考。
2
适当放手: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老人身体允许,不妨多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浇花、整理衣物。这样既能让他们保持自理能力,又能获得成就感。
3
增加陪伴:情感交流是化解孤独的良药,子女可以多陪伴老人下棋、散步,哪怕只是打个视频电话,分享生活中的趣事,都会让老人倍感温暖。

需警惕一些异常情况!

虽然“返老还童”大多是正常的,但如果老人出现过度“孩子气”的表现,一定要提高警惕。这些异常表现主要包括:
❗情绪波动特别大,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缺乏耐心,过分在意外界评价;
❗行为举止明显反常,变得自私、幼稚;
❗拒绝就医,甚至不承认自己生病。
这些可能是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也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等脑部病变的早期信号。一旦发现这些异常,一定要及时带老人到正规医院检查。
老年人可以从以下3方面守护自身心理健康


1. 情绪管理
老年人应学会正视自身情绪变化。当出现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平静心情。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将内心感受记录下来,梳理情绪,及时发现问题。

2. 社交拓展
主动走出家门,参与社区的舞蹈班、书法班等,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社交圈子。或者参与公益活动,如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满满的快乐和成就感。

3. 心理调适
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变化。通过参加心理健康讲座、阅读心理自助书籍,学习心理调适的方法。如果负面情绪一直挥之不去,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兰,王彤.运动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J].中国康复,2018,33(4):333-337.
/健康科普
供 稿:蒋安丽
编 辑:陈响响
审 稿:施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