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时代,理科与文科谁更有优势?
技术与人文,创新与传承,职业前景与个人价值,
这场辩论将为您深度剖析,
探索未来教育与职业的发展趋势。
张腾岳:欢迎大家来到由哔哩哔哩(B站)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格致科学盛典直播现场。我是今天活动的主持人张腾岳,欢迎大家。今天,让我们共同踏上探索科学奥秘的旅程。本次《煮酒论道》,我们讨论的话题跟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变革有关。
AI时代的教育选择困境
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变化,就我个人而言,写作变得比较便捷,想必不少家长朋友也深有体会,有些题目可以借助它给孩子解答。
但是,这引发了我一个问题:当所有答案都可从
AI中获取时,我们人类仅带电脑或手机就可应对一切,那么,在这场变革中,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我们的学习能力难道就体现在输入上吗?如果还像过去一样,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背一遍,似乎又显得毫无意义。知识到底该怎么掌握?
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未来我们是不是能看到自己血肉之躯孱弱,而机械飞速发展?这是不是代表着碳基生物终向硅基迈进?也许这就是地球生命演化方向的一块基石。甭管怎样,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太大了,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
其中,父母们比较关心孩子今后的教育问题:在AI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某些学科是否会成为小众领域?孩子又该怎么选择学习方向?例如,哈佛本科生学院取消了30门课程,涉及20多个系,且大多是文科专业,此消息在教育界引发巨大震动。大家都猜测消息的真假,以及若情况属实,是不是会在全球引发学校效仿。
今天,我们讨论的议题是:在人工智能时代,选择理科还是文科更有优势?虽然我们不敢说今天的辩论结果就是未来定论,但我们相信,未来的发展趋势定能在我们的辩论中窥见一斑。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煮酒论道”。“煮酒论道”是中国科学院格致论道的王牌栏目之一,我们希望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公众在思辨的氛围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以辩证的思维烹煮一壶思想的烈酒。下面有请今天“煮酒论道”辩论活动的4位辩论嘉宾,大家掌声欢迎。首先介绍理科阵营的嘉宾,离我最近的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叶盛教授。

叶盛:大家好!
张腾岳:将来万一考叶老师的博士,就可以说:“叶老师,我是从小听您演讲长大的。”
叶盛老师是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学士、生物学博士。他在哥大博士后工作之后,主要从事蛋白质的研究,尤其是将AI引入蛋白质研究领域。那么,借助AI进行蛋白质研究,是否真的可以快速提高人类的预期寿命呢?
接着,再介绍一下另一位辩论嘉宾——B站UP主“漫士沉思录”,欢迎!

漫士沉思录:大家好!
张腾岳: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姚班,目前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理论的在读博士,他一直在学术道路上深耕,探索着前沿科学的奥秘。同时,他也是位硬核数理计算机科普UP主,喜欢用别出心裁的方式,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变得妙趣横生。这不,这句“在学术道路上深耕,探索前沿科学奥秘”不就是我给自己写年终总结时经常写的一句嘛。
好,谢谢大家。他收获了大量网友的喜爱,让我们掌声欢迎一下!
好,这两位嘉宾,如果今天不是来参加这场辩论,对于今天的议题“人工智能时代,选择理科还是文科更有优势”,你们认为谁更强大一些?
叶盛:那肯定是我们这边更有优势!
张腾岳:咱们不按体重来算。
叶盛:无论按什么标准算,都是我们这边更有优势。
张腾岳:是吗?您认为文科在未来还有优势吗?
叶盛:其实文科肯定有它的优势,但今天既然站在这,那就是在其位谋其政。
张腾岳:好嘞,这不能怪我。主办方要求我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我现在只能这么干了。但这并不代表我跟诸位的友情,也并不代表我对文科和理科这两门学科的不尊重。因为我高中是学理的,我考中播音是因为那一年播音文理兼收,所以我对文科和理科都怀有极大的好感和尊重。
那您呢?您认为,如果我们不在今天这个场合,文科和理科在AI时代,或者是未来,谁更有优势?
漫士沉思录:其实我也有差不多的想法。我觉得文科和理科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只不过今天的辩题是谁更有优势。您刚才也说到了,哈佛大学已经做出了它的选择。
张腾岳:但我没说那消息是我证实过的。
好,来,我们再为大家介绍一下文科辩论方的两位嘉宾。先请大家掌声欢迎一下!第一位登场的是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的研究员孟德宏老师。

孟德宏:主持人好,各位现场的嘉宾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张腾岳:孟老师主持英语沙龙“汉英字词对比”栏目已经有5年了。他的主要学术兴趣及研究方向是词汇语义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孟老师致力于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孟老师是学文科出身的。
孟德宏:是的。
张腾岳:您觉得学理科的孩子跟您有什么不同吗?
孟德宏:其实也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我觉得,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不足。具体的观点,请听我们下边的辩论。
张腾岳:我感觉双方差不多已经开始了。场上应该不用我太使劲,他们就能“干”起来。就是我待会儿得躲远一点,免得“伤”着。

其实说真的,我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两门学科在学习方法上有一些区别。当然,我可能那时候比较笨。我是一个理科生,然后学了文科。当年,老师们可能觉得我们的精力太旺盛了,“哗”一下给我们开了快20门课,好多都是文科。
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不对啊,怎么他们全都拿笔在本上写?我作为一个学惯了理科的人,基本没有这个意识。看他们不停地写,我就想,他们在写什么啊?原来是在记笔记。我赶紧跟着记,却发现我记笔记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老师擦黑板的速度。刚写一半,字就没了,多可气!
当时我就意识到这两门学科在我看来几乎是完全不相通的。当然,这是当年的一种很浅显的见解。后来才发现其实不是不通,主要原因在于我个人太笨,实在没法同时驾驭,怪不得学科。
好,再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另一位文科辩论嘉宾,同样是B站的知名UP主——“韩潇老师讲诗词”,欢迎!韩潇老师是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也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的硕士生导师,在古代文学领域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从台下走到台上大概是12步,他已经写出一首半的诗了,是吧,韩潇老师?

韩潇老师讲诗词:人生如诗,我们始终在谱写人生诗歌的道路上前行。
张腾岳:韩潇老师有没有尝试把AI纳入到你的研究领域或者教学领域当中?
韩潇老师讲诗词:其实我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了。对,这个我们一会儿可以具体再来探讨。
张腾岳:介绍完咱们的神仙阵容之后,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双方的辩友,欢迎你们的到来。
现在我们先给场上的4位辩手简单地告知一下辩论规则。我们的辩论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立论阶段。格致论道是一个让观点充分表达的舞台,文理双方的4位辩手,每个人都先做一个5分钟的观点陈述。立论顺序依次是:叶盛、孟德宏、漫士沉思录、韩潇。
那么接下来是自由辩论阶段,双方互相提问回答,每次发言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
最后一轮是结辩阶段,每位老师同样用5分钟来总结自己的观点,顺序依然是叶盛、孟德宏老师、漫士沉思录、韩潇。
双方都准备好了吗?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你看文科的,笔都不带动的;理科的俩人已经不停地在写了。到底谁是文科,谁是理科?我是不是站错方向了?
好,双方准备好了吗?首先让我们进入立论阶段,有请叶盛老师。
理科立论:技术驱动未来生产力
叶盛:谢谢大家。
开场之前,很多人都告诉我说,开场的立论非常重要。但照我有限的辩论经验来看,第一个发言的人其实并不重要。为什么呢?大家一般听完第一个发言的人之后,就被我说服了,觉得这个老师说得有道理。然后听完第二个人发言,又被他说服了。到了第三个人、第四个人,你早就忘了我说过什么了。所以说,第一个发言的人一点儿都不重要。
那咱们干点什么重要的事呢?我觉得可以定下一些条条框框。我觉得这是第一个发言的一个优势。我想定什么条条框框呢?我们说辩论,辩论,对吧?咱们中文组词的时候,这个词是很玄妙的。辩论最后落在哪个字上?落在“论”这个字上。
所以其实今天的主题,不在于“辩”,而在于“论”,而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通过这样一个机会,把我们的观点和论点充分地经过讨论,让大家能够去理解,甚至被我们说服。我觉得这是今天最主要的目的。

在这个辩论的大框架下,刚才腾岳也说了,我在记笔记。那记什么呢?突然产生一些想法,这些想法从哪儿来呢?就从他刚才讲的这个事上来。腾岳刚才说,他到文科班的时候,发现别人都在记笔记,他没记。
他缺一个什么东西呢?其实缺一个有AI辅助的录音功能,还能帮你整理笔记的录音笔。对吧?好,一二三,上链接!这是一个带货的好机会。这样的东西现在不用我说了吧,已经是现实了,已经是产品了。
但是它背后体现的到底是什么呢?体现的就像腾岳刚才所说的,文科和理科的学习中,有一些模式上的差别。文科我们总是有一个刻板印象,当然一会儿对方辩友可以来纠正我,就是文科有很多需要去背、需要去记忆的东西,这些东西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那今天有了AI之后,我们就可以摆脱这种大量的记忆工作了吗?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我觉得更多的还是思辨。在文科中,那些记忆的东西只是帮你搭建一个基础,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还是通过我们人脑的思辨来得出的。在这件事上,我倒是觉得文科和理科没有什么区别。
刚才腾岳说到了我的经历。我有的时候很怕介绍自己的经历,因为感觉有点凡尔赛,但今天还不得不介绍一下。我的本科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本科的时候有一门课程叫机器学习,所以我们是学过机器学习这些东西的。只不过当时,如果你编了一个程序,跟老师说:“老师,我编了一个人工智能的程序。”老师肯定会觉得你疯了。
那我们那时候差的是什么呢?差的是一些算力,差的是一些关键突破点的灵光一现的想法。
今天,我们看到的人工智能,其实仍旧属于机器学习这个领域。所以我想定下的一个重要条条框框是:我希望我们今天的讨论是建立在当前这一类AI的基础之上的。
那当前这一类AI是什么呢?它其实是一个概率模型,是通过学习了大量的语料、大量的训练数据之后,得到的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关于这方面,一会儿漫士沉思录可能会给大家做更细致的介绍。
总而言之,我希望我们的讨论是在这样一个框架下,而不是在一个所谓的“AI是万能的,我们通过AI什么事情都能做”的框架下。我觉得那就有点像把一个“神”拉到现场,那这个论题就没有什么可以辩论的了,对吧?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再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今天在这辩论的是:在AI的背景下,文科和理科哪一家的优势会更大?但这个“优势”到底是什么东西?其实优势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定义。
那我在这向对方辩友提出一个倡议:我们不要把这个“优势”过于狭隘地去讨论在找工作这件事上。因为就像我刚才说的,我自己有这样的经历:我原来是在自动化系学习自动化、计算机、IT,后来博士去学习生物学,我没有想到有一天又能把这两样东西结合起来。今天我的研究组在用AI做蛋白质设计,就是去年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给David Baker的这个方向——AI蛋白质设计。我没有想到有一天能把这两个方向结合起来。
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如何去畅想未来的职业,其实都是非常无力的。我们都不知道未来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职业。那我们今天该谈论什么呢?我觉得是在AI的背景下,哪一种方向会更有创造力,能给人类文明带来更多的产出。在这件事情上,我觉得一定是理科。
谢谢大家!
张腾岳:谢谢叶盛老师。接下来,请孟德宏老师发表您的观点。
文科立论:脱离人谈论问题毫无意义
孟德宏:谢谢主持人,也谢谢对方辩友,更谢谢在座的各位现场嘉宾。
是这样,这几年关于文科和理科的讨论,社会上很多人都在说,尤其是人文科学,可能在更多院校里已经受到了很大影响。作为参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招生工作的一名老师,我对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很感兴趣。我特别感谢有这样一个平台,能够让我们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关于我们的论题——在AI时代,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更有优势?我想,刚才对方辩友说得很有道理。首先,我们要说清楚什么是“更有优势”。这个概念其实非常主观,因此这个话题本身不是一个事实,而只是一个观点。既然是观点,我们就要明确“有优势”的标准是什么。刚才对方辩友也提到,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对核心概念要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另外,既然“有优势”是一种主观感受,那么它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当我们谈到“有优势”时,至少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国家的角度、父母的角度和学习者的角度。不同的角度会决定我们对这个话题持有什么样的观点。
站在国家的角度,国家是一个历史的存在,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国家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对于理科生的需求一定是更多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国家一定会把更多的人财物投入到相关领域。从社会观感来看,理科的选择似乎比文科更有余地。
站在父母的角度,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后能够有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刚才叶老师提到,我们不要只关注就业问题,但要知道,现在社会上提到“有优势”时,主流的世俗化感受还是从就业角度出发的。因此,对于父母来讲,把孩子送到理科还是文科去学习,他们的第一感受是哪一个能让孩子更好地就业、挣钱更多。这是人之常情,所以站在父母的角度,他们也会有自己的选择。
站在个人学习者的角度,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纯粹的、完全的、生动活泼的人。既然如此,你就会问:如果我适合学理科,那当然去学理科能更好地发挥优势,也更容易获得成就。但如果我适合学理科,可我想学文科呢?这实际上是一个内在矛盾,也就是“你能学什么”和“你想学什么”之间的冲突。在后边的自由论辩中,我会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
因此,我认为文科和理科就好像人的大脑一样,如果知识体系是一个大脑,那么文科和理科就是我们的左脑和右脑。你能说左脑的优势比右脑大吗?你能说右脑的优势比左脑大吗?可能不能。在我看来,文科和理科二者都不可偏废,二者的优势都很明显,二者也都有自己的不足。
因此,不管是在AI时代,还是在BI时代、CI时代,这个道理都是永久存在的。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脱离了人去谈论一切问题都是毫无道理、毫无价值的。如果我们不从人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我想今天的讨论是不会得出任何具体结果的。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在AI时代,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更有优势,取决于个体。
谢谢大家!
张腾岳:好,谢谢孟老师。我感觉这里面的逻辑有点转弯抹角,我都快跟不上了,是吧?一开始,叶老师说一切责任都在他们。然后到了孟老师这儿,我怎么觉得您在和稀泥啊?转了一圈,就变成“你好,我好,大家好,都挺好”。看来真正的重任,就像叶盛老师刚才说的,第一个说不说无所谓了,主要就看后面两位了。来,有请漫士沉思录。
理科观点:工具型技能更容易被AI取代
漫士沉思录:谢谢主持人。我上来觉得很无语,得诚实地说一下。叶老师,我的队友,一上来就把正方最大的一块优势领域——工作,给阉割掉了。我都蒙了。然后对方一辩说我们要谈工作,理科的工作好找。我说,你是哪一队的呀?我都蒙了。
好,那现在就由我正儿八经地为正方展开一些论证的论点。我们先从这件事情来谈,刚才对面孟老师说,人有左脑和右脑,我们不能偏废。当然,我们当然不能偏废,但我们今天的辩题是谁更有优势。
孟老师,你可知道为什么人类绝大部分都是右撇子?我们人明显右边更有优势。右手的力量比左手要大,人类在正常往前走的时候,闭上眼睛,你会往左偏,因为你右边更发达。这就是人类左脑更有优势,使得你的右边更有优势的一个铁证。
所以今天我们要讨论理科和文科谁更有优势,我们就要好好看一看,在理科和文科未来走向社会、走向这个世界的时候,谁能够为大家提供更多的价值,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创造人类终极的意义的上。
好,我们一个一个来谈。第一个是工作。我这里有一个统计数据。2022年,根据一家统计机构的结果显示,理科和工科的就业签约率分别为29.5%和17.3%,而文科的就业签约率只有12.4%,不足理科的一半。同时,工资水平方面,文科生也比理科生低1000到2000元。
2023年,毕业生一共有1000多万,其中文科生占比近40%。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文科的岗位并没有随着待业人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造成的一个显著结果就是文科现在越来越难找工作。

那这件事情在未来,在AI时代会怎么样发展呢?其实它会更糟。大家想想看,大家平时用ChatGPT,干得更多的事情是什么?写文书。因为文书这种类型的工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机械。它相对来说偏离一个共有模板的范围很小。你基本上改改字、改改词,在已有的数据里稍微做一点改变,就很容易应付任务。
当然,我也不反对在理科里也有这样类型的东西存在,比如说财务报表,或者说是很基础的重复性代码。但是,需要知道这样一件事情:如果你要看现在在岗位上的文科和理科,哪一个更被像ChatGPT这样的模型所取代、侵占的比例更大,很不幸,其实是文科。
这是第一个论点。
第二个论点,我们来讨论一下创造。其实我觉得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有两种类型的分类。一部分我把它称为工具性知识,另一部分我把它称为诗性知识。
工具性知识就像刚才提到的文书一样,它是机械的,它的范式是给定的,你的方法是非常有限的,你只需要在这个框架里去重复、去照猫画虎就可以。
而诗性知识,比如像爱因斯坦当年提出崭新的相对论,像毕加索当年开创前所未有的抽象画派别,这种冲破、革命、建构、完全颠覆以往知识范围的,你在原有数据里去翻花样,永远都翻不出来的东西,这种叫诗性创造。
刚才我们已经论证了,在工具性知识上,文科受到AI的冲击远远比理科要大。那剩下来在这种艺术性内容上呢?文科和理科说实话,我觉得差距不大。大家可能很容易听到这样的说法:在AI时代,人类的意义只剩下来文学、艺术、哲学和我们自己人的这些东西。其实不然,人类的意义比你想象中要更多。
大家如果用ChatGPT去做数学题,去问一些组合数学的问题,或者问它一个非常超脱现有范式的问题,比如让它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崭新的数学结构和数学理论,有可能给我们更多关于黎曼猜想的启示,你会发现它也是做不到的。
所以在这种诗性创造、全新的创新知识这件事情上,文科和理科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理科同样也有很多完全AI无法胜任的事情,等待我们这些人类的天才去突破和创造。
所以,综上所述,从这两个方面综合来看,理科都是更有优势的。
谢谢!
张腾岳:正方辩手已经彻底撕去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开始“贴脸开大”。接下来,就由我们立论阶段的最后一位辩手韩潇老师来应对。欢迎韩潇老师!
文科观点:AI是理科尖子生
韩潇老师讲诗词:好的,在四位选手当中,我是最缺乏经验的,也是最没有底气的。孟老师是辩论队的教练,叶老师就不用说了,刚才大家已经看到他展示出来的风采与实力。漫士也是说得头头是道的。而我,完全不会辩论。所以我找来一个“朋友”帮我写了一个稿子,我给大家念一下:
大家好,我方观点是:在AI时代,选择文科更有优势。文科涵盖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人文背景与知识库。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文科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人类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创作与传承。文科还可以与AI技术相结合,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和应用,拓展AI技术的应用领域,提升其实用价值。
不过,念到这里,我觉得这稿子的“味儿”很重,我已经念不下去了。这就是AI写的。我的这个“好朋友”叫豆包。如果大家觉得我接下来讲的内容比这一段话更有意思、更有价值,那它客观上已经证明了一个事实:在现在这个AI时代,至少在现在这个中国特色AI时代的初级阶段,在写辩论稿这么一个更偏向文科的工作上,我们人类是更有优势的,是更不可替代的。而这种不可替代性,本身就是文科的优势所在。
说到选择文科和理科到底哪个更有优势,其实我们要明确一个主体:谁来选择?谁的优势?刚才漫士讲了很多,我们其实都不想谈就业,但既然谈到了,我们也就说一说。
我给大家一组数据:在一个国外的失业网站Lay-off当中,显示了近三年,也就是2022年大数据生成式AI兴起之后,国外科技公司的失业情况。2022年,总共有1064家统计范围内的科技公司裁掉了165269名员工;2023年,1193家公司裁掉了264220名员工;2024年,这个数据还没有统计完,截至10月,已经裁掉了141145名员工。
这些人里,哪怕把所有的管文秘的、管办公室的,甚至端茶倒水的都裁掉,我相信至少有95%还是理科生。所以,并不意味着AI兴起之后文科就会被大量取代,理科该被取代的还是会被取代。
而且大家要意识到一个问题:AI为什么会取代某些人?是因为它能够承担或者说代替某个人的工作。那么,AI到底更多地会代替文科的工作还是理科的工作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AI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不好意思,AI是理科生。而且AI是全球无数顶尖的理科大脑,用最严谨的理科理论,借助最先进的理科技术,研究出来的一个理科尖子生。那么,当它大规模普及应用之后,它到底会取代更多的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呢?
至于文科,刚刚我们也说了,文科当中并不意味着它都是这种机械化的工作。文科当中有文学的创造,有伦理、法律、道德的权衡,而这些工作到底能不能被AI所取代,我们要存疑。
当然,对方辩友刚刚也说了,理科当中最顶尖的发明和创造也是不能被AI所取代的。但是,这些顶尖的理科发明创造和突破,有多少和我们普通人有关系?或者说,当然都有关系,但有多少咱们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去实践呢?
可是,文科当中的这些文学创作也好,社会的伦理问题的讨论也好,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资格、都有机会去参与和讨论的。
因此,基于这一点,我认为至少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平凡人而言,在AI时代,选择文科是有更不可被取代的优势的。
谢谢大家!
张腾岳:不听则已,听完之后我就更加迷茫了,是吧?我觉得双方现在还都没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能一句话就让我觉得“嗯,特别有道理”。我倒是觉得,他们双方的观点都搁到一起的话,就会发现:甭管将来怎样,反正文科、理科在AI面前,或许都要有人被淘汰,或许也都有人继续。
不过我觉得这个工作,就像叶盛老师刚才所说的,当年深度学习也好,机器人对话也好,其实早就开始了。来,我给大家念一首诗,这首诗你们先听听觉得怎么样:
《蹒跚路》
你是对称的教授,
家谱在腐烂,
在草原上出现。
这就是水晶般透明的反叛者。
高粱地,
你是晾着的卢浮宫,
菱形在喘息,
在乱余上出现。
这就是喜欢哭的环形山。
蚂蚁,
你是遥远的外星生命,
爱因斯坦在鼓掌,
在岛屿上出现。
这就是深不见底的油画。
怎么样?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其实这首诗是谁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程序的编程者也“没什么大名气”,就是写了一本书叫《三体》的刘慈欣。这是刘慈欣大概在十来年前自己弄的一个小程序,没事儿给大家写个小诗,让大家互相开心一下。
他当时正好做我们科教频道的一档节目《读书时间》,导演李奥就请到了刘慈欣老师。他来了之后,就跟大家分享了他写的小程序。而我觉得,这基本上就相当于当时清华的那个“九歌”,也可以自己独立写诗。
但是到了今天,虽然刚才AI写的那个公文性质的总结确实不大好,但我觉得你可以多“投喂”它几次。因为我自己尝试过,我发现它的有些细节描写或许真的在某些时候能帮上忙。
比如有一次,我去年(2024年)讲齐奥尔科夫斯基——这位宇宙先驱、航空先驱的时候,写过他年轻时有一件事:当地有一个人听说了他之后,就把他推荐给了当时在他们附近的一位俄罗斯女数学家。这位女数学家又想方设法把他引进到莫斯科的学术圈子里去。
这一段历史,我实在没工夫对它进行润色,我就让AI写了。我发现投喂几回之后,它编出来的这段故事很适合我在演播室中,当做一个成熟的故事来跟大家分享细节。我觉得这个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那么,放到理科这边,就像叶盛老师所进行的这个研究,AI进入到蛋白质领域的研究,就像某人所说的,它或许会极大程度上缩短我们认知生命所谓蛋白质的综合体的整个秘密所在。未来对于人类来说,我们说不定真的就可以做到直接“飞升”,因为我们对自己了解得太透彻了。
但是,你说谁敢预言?我们没有一个人具备“上帝”的能力,敢预言若干年之后——可能都不是若干年,一两年之后——到底谁更有优势。尤其是小朋友们的家长,可能也会很含糊:坏了,我孩子到底该学什么呢?好像学什么又都不对,好像什么都不能放弃。麻烦你们千万别这么想,孩子够苦的了,别让他文科理科同时学了,好吗?
好,我的话就说这些了,主要是让咱们场上的4位辩手都能继续在那张纸上多写点东西,多酝酿一下,准备进入自由辩论阶段。

推荐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