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上海科技馆品牌活动“遇见@科学家”:每月选出一位当月出生的杰出科学家,举行“科学家主题月”活动,以“科学家及其成就”为主线,通过该科学家科研成就相关主题的科学课程、科学表演、科学列车、达人带你逛、生日派对、线上推广等形式,多方位展示、多渠道传播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科学精神、科研成就和科学理念,打造“科学家明星”,营造全民崇尚科学的新风尚。

本月庆生派对的主角是
1912年6月26日出生的

著名核物理学家、气体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奠基人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王承书

新中国成立后,王承书历尽艰难回到祖国,被问到能否开辟热核聚变这一陌生领域、能否转行从事高浓缩铀研制、能否为国家的核事业隐姓埋名一辈子时,她三次回答“我愿意”,从此一生践行,投身到为中国研制“国之重器”的伟大事业中,形成了“许党报国、厚德至诚、温蕴谦恭、精微致远”的“承书风范” 。

上海科技馆正在进行闭馆升级改造,我们积极开展外部合作,诚邀30位与王承书院士同一天生日(6月26)的幸运观众,于6月21日(周六)前往上海核工院参与科学家生日会活动,探索我国核工程事业的发展之路。
活动报名方式,请见文末。

执炬探物理异域启鸿蒙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于上海一个殷实的诗书之家。外曾祖父何芷舠在光绪年间担任朝廷重臣,在扬州建造了号称 “晚清第一园” 的寄啸山庄,俗称 “何园”。父母用“诗书礼易”给家里的四个女孩子起名,排行老二的王承书由此得名。

王承书从小就有着极高的理科天赋。18岁时,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四年之后,王承书所在的年级只毕业了四名学生,而王承书名列榜首,并获得了燕京大学最高荣誉奖项“斐托斐金钥匙奖”

王承书院士年轻时的照片

图源:共青团中央

1917年,美国密歇根大学设立尔博东方女子奖学金(The Barbour Scholarships for Oriental Women)专为亚洲未婚女性提供留学机会,旨在培养女性领袖并促进东西方交流。1941年,王承书作为唯一一名“已婚者”获得了“巴尔博”奖学金,独自一人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师从国际物理学界权威——乌伦贝克教授,主要从事统计物理学和稀薄气体动力学的研究。

1951年,王承书与乌伦贝克合作修正玻尔兹曼方程,提出了处理多原子分子气体输运系数的动理学方程后被命名为王承书-乌伦贝克(WCU)方程,被广泛应用于高温气体、化学流体和原子分子物理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有关输运理论专著和教材的经典篇章。

王承书在美国期间发表了多篇当时处于世界前沿的重要论文,受到了学界的重视。1980年,乌伦贝克在美国流体力学年鉴上发表文章,高度评价王承书旅美期间的研究,说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1942-1943年度巴伯学者合影,后排左一王承书

图源:墨子沙龙

三次“我愿意”埋名写春秋  

尽管王承书的研究被认为有望冲击诺贝尔奖,但听闻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她便决心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支援国家的科学事业建设。她排除万难,先后将300多个邮包寄回国内,里面是近九百公斤的书籍资料。这些极其宝贵的资料,饱含着一位科学家对祖国的热爱。

1956年10月6日,王承书、张文裕夫妇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带着6岁的儿子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王承书顾不上安顿好新家,就以火热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她被安排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并兼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讲授热力学及统计物理。

第一次“我愿意”:勇闯热核聚变无人区

1958年,我国开展热核聚变研究,这在国内是一个没有人接触的全新领域,急需一位核心人物带领众人实现从0到1的突破。热核聚变领域当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也是王承书从未接触过的陌生领域,对于46岁专业已经定型的王承书而言,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面对钱三强的邀请,她毫不犹豫地说出“我愿意”。1958年9月,王承书来到北京郊区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担任热核聚变研究室副主任,进行理论研究。

1959年3月,王承书被派往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院实习3个月,实习结束后,在回北京的火车上,王承书埋头翻译了整整七天,翻译出了我国热核聚变的基础教材——《雪伍德方案》。回国后,她又翻译了《热核聚变导论》,将热核聚变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透彻,并参与建设了我国最初的三个等离子体实验装置,在几近空白的陌生领域重新建造起了中国人自己的热核聚变理论体系。

从左往右依次为:邓稼先、王承书、杨振宁、张文裕

图源:人民日报

第二次“我愿意”:为原子弹装上“中国心”

1961年,我国原子弹研制处于攻坚阶段,铀浓缩工厂却因为苏联专家撤走技术援助而进入瘫痪状态,严重阻碍了原子弹的研制进度。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负责国家最高机密的高浓铀研制,这就意味着她要放弃之前所有的功成名就,从此隐姓埋名。这一次,王承书再次说出了“我愿意”。从接到任务的那天起,王承书的名字就从物理学界消失了。

王承书工作瞬间

图源:北京科协

王承书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利用有限的资料,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学习理论知识,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铀浓缩事业的理论骨干。王承书与团队通过理论研究工作为扩散厂正常运行铺路搭桥,多次带领科研团队亲临工厂一线,深入调研,认真对比理论计算与实际操作的数据,对提出的启动方案反复进行讨论和验证解决。他们使用了当时国内刚启用不久的电子计算机,对工厂级联参数进行大量计算。为了确保计算结果的精确性,王承书还坚持用手边的机械计算机复核。

1964年1月14日,终于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比苏联专家留下的设计方案提前了113天。获得合格的原子弹装料,也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王承书的研究成果为原子弹装上了“中国心”,毛主席称赞她:“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第三次“我愿意”:隐姓埋名,“核”光同尘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了满足对浓缩铀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决定研制国产大型扩散机。钱三强向王承书发出第三次邀请,希望她继续隐姓埋名,从事同位素分离研究。这一次,她仍然坚定地说出了第三个“我愿意”。

工作中的王承书

图源:共青团中央

当年,国家决定成立铀同位素分离研究所,同时正式下达研究大型国产扩散机的任务,王承书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她带领团队,充分应用前几年理论研究成果,很快就完成物理参数和总体参数的选择,及时提出对各部件的物理设计要求,使机器很快进入设计研制阶段。新型扩散机的成功研制不仅为国内核燃料生产提供了重要装备,而且为扩散厂提供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把扩散技术推向新高度。

晚年王承书

图源:天津科协

隐于无声处一生许山河

王承书不仅将毕生精力献给了铀浓缩事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甘当人梯,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铀同位素分离领域的高级人才。为了搞科研,王承书常年住在集体宿舍,很少回家。由于工作地点离家较远,1958-1978年期间,她每周只能回家一次与家人团聚。为了带队伍,她言传身教,直到80岁高龄还拿着放大镜一篇篇看学生论文;为了保密,她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销声匿迹,再没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连给学生的著作审校也不愿署名。

1961年,王承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天开始,她就把每月280余元工资里的200元用来交党费,剩下的几十元钱里,还要拿出一部分去资助学术活动和生活困难人员。有人劝她:“王先生,你不能这么交,你还得生活呀。”王先生摇摇头:“我既然入了党,就要给党做贡献。”王承书每月200元交党费坚持了十余年,在党组织数次要求下才不再这样交党费。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在遗嘱中强调,将家中的存款交最后一次党费,剩余捐献给希望工程!王承书先生一生为核,始终把党、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中,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精神。

从热核聚变研究的拓荒者,到浓缩铀攻关的幕后人,再到同位素分离装备的总设计师,王承书用三次“我愿意”完成了科学家最壮丽的三次人生转变。三次转变,三次归零,这位无名的英雄用科学家的担当诠释着: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将个人坐标系永远校准在国家需要的方位,让每一次转身都成为民族复兴的里程碑。

1964年,我国核工业领域重点科研机构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的前身——华北六〇五所在天津成立。王承书院士曾担任华北六〇五所副所长,期间带领团队人员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取得了重大突破。

今天,在核理化院津南院区,坐落着一座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的王承书纪念馆。该纪念馆整体视觉开阔,进行了明晰的展区功能划分和展陈设计,共分7个单元,纪念馆收集和整理了王承书院士相关的照片、著作文章、研究成果、实物、视频资料,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手段讲述王承书院士突破美国封锁积极回国,隐姓埋名30余年,一生三次“我愿意”,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出突出贡献的光辉事迹。

为真实再现王承书院士不同人生阶段的历史场景,核理化院对王承书院士的笔记、论文、文稿、图书、照片以及捐赠的相关书信、物品进行搜集整理,选出200余件极具代表性的物品进行展览。在展馆中的特定区域播放王承书院士专题片、话剧《王承书》片段等视频资料,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使参观者身临其境融入王承书院士当时的工作场景,增强了展览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为满足更多参观需求,让参观者获得沉浸式体验,核理化院精心策划推出“王承书纪念馆”虚拟展馆,参观者可以“云”上参观,身临其境融入王承书院士不同人生阶段的历史场景,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传承“许党报国、厚德至诚、温蕴谦恭、精微致远”的崇高风范。

点击下方链接,打开“王承书纪念馆VR虚拟展馆”网址,一起跟随指向箭头漫游展馆走进王承书院士的永恒人生!

https://www.ivrpano.com/p/8c63d8890a835265?_s=b9dce1d622ed4246

生日派对第一弹

 纪录片观摩 

现场观摩由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带来的王承书院士生平纪录片,探寻院士的科研历程和生命轨迹,汲取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生日派对第二弹

 科学家寄语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刘彤626日出生的寿星们送上科学家寄语、生日祝福、亲笔签名生日贺卡及“遇见@科学家”定制生日文创纪念品。

刘彤

刘彤,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核燃料与材料设计及辐照效应、服役安全性能、核燃料数字化与智能化研究,主持完成科技部、国家能源局、科工局等多项先进燃料国家级科研和企业重点工程项目,总经费超6.6亿元,任国际原子能机构FUMEXACTOF首席研究员、经合组织核能署国际专家、英国剑桥大学工业导师。发表论文100余篇,撰写IAEAOECD多项国际专题报告,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6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国际期刊JANRDT副主编,ANENEDPNE等期刊审稿人,中国核学会锕系物理与化学分会理事、辐射物理分会理事,获国防科技进步奖和中核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人物奖,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

生日派对第三弹

 科普讲座 

刘彤教授将带来科普讲座《为国分铀:王承书院士与核燃料的中国道路》,带领观众探索“核”到底是什么,并揭开“核辐射”的神秘面纱,共同畅想未来的核能技术,思考科学如何改变世界。

在讲座互动环节,现场观众将有机会获得由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赠送的书籍《铸就理想丰碑——王承书》。该书是“中国核科学家精神系列丛书”之一,讲述了著名核物理学家、工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优秀共产党员,我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奠基人王承书的感人故事。全书包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六个篇章,以讲故事的形式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王承书院士的伟大人生,感受“承书风范”——“许党报国、厚德至诚、温蕴谦恭、精微致远”的精神力量,赓续老一辈核工业人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活动报名
点击下方链接

图片

生日派对日程

- 活动时间 -

2025年6月21日

13:30—15:30

- 活动地点 -

上海核工院(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路169号)

- 活动流程 -
13:00—13:30
签到
13:30—13:45
王承书院士纪录片观摩
13:45—14:00
科学家生日寄语
14:00—15:00
科普讲座+互动赠书
15:00—15:30
教育活动

活动报名

1、活动实行实名制预约报名,报名时请填写真实姓名、身份信息与联系方式,以免影响您的后续活动行程。
2、生日派对活动对象仅限6月26生日,8周岁以上观众,以身份证(或其他有身份证号码的证件)上的日期为准儿童及家长请携带身份信息参与活动。
3、报名信息提交成功后,工作人员会择期通过电话确认报名成功,请留意接听。
4、本次活动场地停车不便,建议绿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
5、参加活动的所有观众请于2025年6月21日(周六)13:30前,至上海核工院(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路169号)签到入场,本场活动免费。
6、未成年人需由监护人陪同,陪同人员限1名。

鸣谢:感谢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图片

内容整理 | 柚子鱼        

编辑 | 小叮当  

你的文章也可以登上科技馆官微和官网啦
投稿请戳 tougao@sstm.org.cn
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为上海科技馆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图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