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4日,我们将迎来第22个“世界献血者日”。这个特殊日子的设立,源于医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1900年,奥地利医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发现了人类ABO血型系统。这一革命性发现为现代输血医学奠定了基础,也让兰德斯坦纳荣膺193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纪念这位“血型之父”的卓越贡献,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将他的诞辰日——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者日”。

每一份献血都是馈赠生命的珍贵礼物。全球每年有数百万患者因输血重获新生:大出血产妇因及时输血得以转危为安,白血病患儿因输注血小板延续希望,车祸伤者因紧急输血脱离险境。至今,血液尚无法人工合成,健康公民的无偿捐献是其唯一来源。

在我国,献血遵循规范流程,确保安全高效:

登记:携带有效证件前往正规献血点,登记个人信息及健康状况。

健康检查:测量体重、血压、体温,并采集指尖血快速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型。

献血:符合条件后,由专业护士进行静脉穿刺采血。捐献全血(200ml或400ml)约需5-10分钟;捐献血小板等成分血则需1-2小时。

休息与观察: 采血后休息10-15分钟,补充水分和点心,确认无不适方可离开。

领取凭证:领取献血证及纪念品。全程约30-45分钟。献血前请保证充足休息与清淡饮食,献血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和提重物。请务必选择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正规血站、献血屋或献血车。

献血严格遵循无伤害原则,保障献血者安全:健康成人单次献血量为200-400ml(不超过总血量10%)。献血前严格体检筛查,采用“一人一针一管”无菌操作。设定合理间隔期(全血间隔6个月,血小板间隔不少于2周)。人体具备完善恢复机制:水分和无机物1-2小时即可补充,血细胞约1个月完全恢复。这些措施共同确保了“献血无损健康”的科学理念得以实现。

科学证实,定期适量献血不仅不影响健康,还可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液粘稠度,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益。无偿献血是关乎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公益事业,是保障临床用血供应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值此世界献血者日来临之际,倡议赋予爱心的你加入无偿献血行列!

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血液病医学部 葛冬雪 住院医师

审核: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血液病医学部 刘代红 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