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饮食习惯,5月16日,由普陀区科委科普创新项目资助的《饮料含糖量知多少》课程走进沪太一小,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

通过趣味实验、互动讲解与动手实践,学生们直观了解到饮料的含糖量,认识到过量摄入糖分的危害,并逐步树立科学饮水观念。现场气氛热烈,一起来看看精彩瞬间吧!

实验揭秘:饮料中的“甜蜜陷阱”

活动伊始,张老师通过“糖分可视化”实验点燃全场热情。三位学生志愿者首先预估了可乐、运动饮料和冰红茶的含糖量。随后,张老师指导学生解读饮料瓶身营养标签,计算实际含糖量。当志愿者称取出与标签数据匹配的糖量时,现场惊叹声此起彼伏:“原来一瓶饮料的糖分这么多!”抽象的数据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糖堆,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日常饮品中的“甜蜜负担”。

标签解码:三招识别“隐形糖”

在趣味问答环节,张老师以包装实物为例,揭开食品标签的奥秘。通过对比“碳水化合物≠糖”“低糖≠无糖”等常见误区,生动讲解了过量糖分可能引发的龋齿、肥胖及代谢紊乱问题。同学们还掌握了“三看标签法”:一看配料表中糖类排序,二算营养成分表总含糖量,三辨“低糖”“无糖”认证标准。

奶茶快筛:含糖量远超想象

最激烈的讨论出现在奶茶含糖量对比环节。实验显示,即便是“少糖”奶茶,其含糖量也可能接近每日推荐摄入上限。活动结束后,许多同学表示将减少含糖饮料摄入,养成多喝水的习惯。

本次活动通过实验探索与互动教学,将健康知识融入生活场景,把健康知识转化为日常行为。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科学解读食品标签,更在心底埋下了探索实验出真知的种子。相信通过“小手拉大手”模式,学生们将健康理念传递给家庭,实现知识传播与行为改善的双重目标。

供稿:理化检验科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