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开箱仪式直播
“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将于5月3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5月18日17:00,三位来自亿年前的神秘“嘉宾”将惊艳亮相,标志着118件恐龙标本和重要模型已悉数到馆。更多独家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恐龙盛宴献礼自博十周年
“中国恐龙大展”是一场中国恐龙“全明星阵容”的化石盛会,汇集了全国百余件珍稀恐龙标本,其数量之庞大、珍稀程度之高,都堪称空前。
首发阵容便已令人叹为观止。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模型作为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老朋友,曾为无数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此次,它终于能够和远道而来的成都自然博物馆合川马门溪龙正型标本化石模型实现一场跨越时空的“世纪会面”!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模型(左)
阿根廷龙机电模型(右)

合川马门溪龙正型标本化石模型(左)
巨型汝阳龙正型标本化石模型(右)
悄悄透露一下,本次大展还将展出诸多极具传奇色彩的中国恐龙化石标本,例如:
顾氏小盗龙:最早一批飞向蓝天的恐龙先驱;
赫氏近鸟龙:世界上最早的带毛恐龙化石;
华丽羽王龙:体型最大的带羽毛恐龙;
长臂浑元龙:中国独有的皮膜翼飞行恐龙。

这期nature期刊封面刊登了“顾氏小盗龙”化石的研究成果
图片来源:nature.com

如何讲好中国恐龙的故事
当这些中国恐龙界的“顶流”跨越亿万年的时光,汇聚于同一时空之下,它们之间将会碰撞出怎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本次大展巧妙地交织了两条宏大的叙事主线,引领我们一同探索:
l 恐龙的生命史诗:追溯中国大地两亿年来的地质变迁,讲述恐龙家族从崛起、繁盛至最终灭绝的跌宕命运。与智人20万年的历史相比,恐龙在地球上存在了长达1.65亿年,它们是地球漫长地质变迁的亲历者,其化石也凝结成了地球历史中最深刻的印记。

《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海报
l 中国恐龙研究的百年传承:回顾自20世纪初至今,中国三代古生物学家薪火相传、砥砺前行的科研奋斗史。从烽火硝烟的年代到繁荣发展的今天,中国已发掘、研究并命名了超过三百种恐龙,数量稳居世界第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恐龙大国”。

开箱仪式的主角,有何不凡?
继三条引人瞩目的巨龙率先亮相后,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又有三件恐龙化石标本珍品闪亮登场,标志着全部118件展品齐聚上海自然博物馆。同时,这三件标本恰好能勾勒中国恐龙研究的三幕关键篇章。
1
从恐龙到鸟类的飞天之梦
来自国家自然博物馆的赫氏近鸟龙(Anchiornis huxleyi)由徐星院士研究命名,以纪念支持“鸟类恐龙起源说”的科学家赫胥黎(Thomas Huxley)。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带羽毛恐龙化石之一,距今约1.6亿年。

赫氏近鸟龙复原图
孟庆金等人在《Science》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其羽毛颜色,复原了这一物种的绚丽外貌。其骨架周围清晰的羽毛印痕,填补了恐龙向鸟类进化的关键空白。这件化石不仅见证了恐龙飞翔的早期尝试,其复原模型还作为国礼赠予法国总统马克龙,彰显中国古生物学的国际影响力。
2
另一种飞翔的探索
来自古脊椎所的长臂浑元龙(Ambopteryx longibrachium)为我们展现了恐龙飞翔的另一条路径。
周忠和院士与徐星院士等人在《Nature》杂志封面文章中揭示,这件化石拥有类似翼龙和蝙蝠的皮膜质翅膀。长臂浑元龙与赫氏近鸟龙共同勾勒出恐龙飞翔实验的多样性,仿佛在亿年前的天空下,它们竞相试翼,书写了生命进化的多元篇章。

登上nature封面的长臂浑元龙
图片来源:nature.com
3
中国恐龙故事的开端
来自禄丰市自然资源局的三叠中国龙(Sinosaurus triassicus)将我们带回早侏罗世的恐龙时代。
这件化石最早由杨锺健先生于1948年根据一块含四颗牙齿的颔骨残片命名。2023年禄丰市发现的完整头骨标本,证实了其作为中国龙属独立种的地位。以“中国”之名命名的三叠中国龙,不仅开启了中国恐龙研究的序幕,也为本次大展奠定了历史基调。

三叠中国龙生态复原图

开箱仪式精彩亮点抢先看!
真恐龙,真开箱
见证赫氏近鸟龙化石、长臂浑元龙化石和三叠中国龙头骨化石开箱全过程,探索标本背后的科研故事与物种奥秘。
院士现场解读
特邀古生物学领域权威周忠和院士亲临现场,讲述中国恐龙研究的峥嵘历程,以及本次大展如何将这段辉煌历史完美呈现。
大展精彩剧透
不仅有精彩宣传片提前感受“中国恐龙大展”的震撼魅力,更有科普达人何鑫研究员为大家揭秘展览亮点。
早鸟福利抢先知
想成为“中国恐龙大展”的第一批探索者,同时享受超值票价吗?关注我们的开箱直播,您将率先获得限时早鸟票特惠信息!




开箱仪式时间: 5月18日 17:00-18:30
锁定直播间,
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