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来过上海动物园两栖爬行馆的朋友们一定发现这里悄悄来了几个“生面孔”朋友呢!一起来认识下这些动物朋友们吧~

西班牙肋突螈,原产西班牙、伊比利亚、摩洛哥,是欧洲最大的蝾螈,成体可以长到30cm左右。
西班牙肋突螈体色一般为深灰色并带有黑色的斑。身体两侧有各有一排对称的疣,这些疣呈橘红色,它们的肋骨就从这些疣中蛰出来。其实,这种自损八百而伤敌一千的做法并不是西班牙肋突螈首选的防御机制。当西班牙肋突螈被抓住时,它们第一层防御机制是拼命扭动,企图利用自己滑溜溜的皮肤逃脱。如果扭动不管用,它们就会启动第二层防御机制:从颈部和体侧的毒腺中分泌毒液,这些毒液对人是几乎不起作用的,但却能毒死啮齿动物。
肋突螈原本的颜色是黑棕色,但人工繁育,还有白化种,是粉白色的蝾螈。红眼白化特征明显,其眼睛呈现出鲜艳的红色,与原色种类的深邃黑色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白化种类的身体颜色较为单一,缺乏灰色的斑纹,但其独特的红眼特征仍然令人难以忘怀。我们展出的就是白化肋突螈,蝾螈每个月都会蜕皮,年纪越小越频繁。虽然是粉白色的蝾螈,但脱落下来的皮肤是黑色的膜,如果你看到它们脱落的皮肤在水中流动,请不要担心。肋突螈是纯水栖的,尽管它们能够在陆地上行走,但大多数很少离开水面。它们喜欢凉爽、安静的比较深的水中。自然环境下蝾螈会捕食水生昆虫、蠕虫的幼虫,以及青蛙和蜗牛等小型动物。人工饲养环境下主要以红血虫和丰年虾为食。

基于其生物学特性,专为白化肋突螈打造专属生态缸,生态缸的底部铺设火山石和溪流石比较大块的石头,以确保他们在进食时不会误吞石头。而且红色的火山石和白色的蝾螈形成鲜明的对比,能更明显的观察到蝾螈。左侧由松皮石堆叠山峰,缝隙填充苔藓、水草等植物保持湿润,提供干燥休憩区及躲避空间。右侧用沉木与大型溪流石构建交错洞穴,模拟自然隐蔽所,满足白化个体的避光需求。右后方种植了蜈蚣草,可快速吸收硝酸盐,增加溶氧,净化水体;绿九冠宽大叶片形成水下遮蔽层,降低光照强度。水面上漂浮着睡莲,睡莲的浮叶遮蔽部分水面,进一步削弱直射光,根系为幼体提供躲藏空间,莲叶基部可充当潜在产卵附着点。



侏儒爪蟾,小型水生蛙类,原产于非洲中部静水沼泽,其独特的皮肤呼吸机制、夜行性及隐蔽需求,对人工饲养环境提出了较高要求。
侏儒爪蟾的生态缸前景区铺设细小的溪流石,为了方便见到小爪蟾,我们特地选了浅黄色的溪流石。模拟爪蟾原生环境的河床基底。光滑圆润的石块既能避免划伤皮肤,便于其浮出水面呼吸,同时作为活饵的聚集地,方便觅食和短暂休憩。中部用松皮石堆叠成弧形,高低错落的缝隙为夜行性的侏儒爪蟾提供天然藏身地。石块的粗糙表面还可附着微生物,形成小型生态链,满足爪蟾的好奇探索欲。后景区以水草泥为基底,种植爬地珍珠草密植成毯,稳固底床,同时提供产卵附着面;鹿角茸插入石缝中增加缸内溶氧量;蜈蚣草与绿九冠则能快速净化水质;搭配红波增添缸内色彩层次。茂密水草不仅是天然产卵场,更维持水体溶氧平衡,契合爪蟾皮肤呼吸的高氧需求,守护爪蟾的呼吸健康。
每当饲养员喂食时,拇指大的黑影倏地从松皮石缝隙弹射而出,趾间半透明膜片如微型螺旋桨瞬间张开,水流被切割成细密气泡,整个身体化作一枚黑色箭矢向猎物发射,前爪如弹簧钳般精准扣住食物(红血虫),鼓膜后那双黑豆眼闪烁着捕食者的冷光。觅食完毕,它似乎来了兴致,准备在这片水域里尽情撒欢。只见它猛地张开那宽大而有力的后爪,如同船桨一般快速划动,它的身体在水中灵活穿梭,时而左冲右突,时而急转直下,尽情展现着生命的活力。
每隔三分钟,圆钝鼻尖便悄然刺破水面,蛙类特有的正浮力让这动作轻巧得像一片落叶上浮。"噗"的一声轻响,气囊般的肺部在0.2秒内完成气体交换,未等涟漪散尽,它已蜷起后腿准备下一次俯冲,水珠从油亮背甲滚落,恍若披着一身星空碎屑。



黄喉拟水龟,我国传统的“绿毛龟”。眼后有两条黄色短纵纹,咽喉部黄色无斑。
在两爬馆新推出的黄喉拟水龟展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水池中央的小岛,由茭白、禾本科杂草等营造的郊野小岛,模拟黄喉拟水龟野外生境。错落堆放的岩石、倒伏的树枝在为龟提供晒台的同时,还提供了深、浅水区供龟选择。另外,靠近水池左侧的沙地和麦冬,在为龟提供躲避、休憩、产卵的同时,还能近距离一睹它的憨态。


文:文裕静 王巾杰 李清
图:朱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