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到端午前后,正是(chēng zi)最为肥美的时节。民间传言“春蛏肥似牛,莫负西施舌”,而“西施舌”指的就是蛏子。无论是爆炒后香辣过瘾的镬气(huò qì,俗称“锅气”),清蒸时原汁原味的鲜嫩,还是铁板上滋滋作响的焦香,每一口都是大海馈赠的极致美味。

图源:版权图库

而这份美味,若能亲手从滩涂中捕获,更是别有一番成就感。

因此,每当潮水退去,大片沙滩便成了赶海人的“寻宝乐园”。而在他们的赶海装备里,看似普通的一瓶盐,实则是捕获蛏子的“秘密武器”。

撒下去的是盐,长出来的是蛏子

图源:bilibili博主“小龙爱生活666”

展品档案 ◐ 缢蛏

张晓楠 摄

【物种名称】

缢蛏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分类】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贫齿蛤目-竹蛏总科-灯塔蛏科-缢蛏属

【分布区域】

西太平洋日本、韩国、朝鲜及我国沿海地区

【所在展区】

B2层 上海故事展区

赶海能遇到哪些蛏子?

蛏子作为众人熟知的贝类,通常是竹蛏总科软体动物的统称。

根据外观不同,常见种类包括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近江蛏(Sinonovacula rivularis)、长竹蛏(Solen strictus)、大竹蛏(Solen grandis)。这些本土物种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至南海的广袤海域均有自然分布,从潮间带的滩涂到浅海泥沙层,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缢蛏

图源:凤凰网

近江蛏

图源:《海鲜明鉴》

长竹蛏

图源:wikipedia

大竹蛏

图源:wikipedia

其中最为常见的当属缢蛏,以至于人们索性直接称它为蛏子。与身形细长的长竹蛏、大竹蛏不同,缢蛏的双壳更显短而粗圆,成体长度通常在5-7厘米。

缢蛏洞穴和缢蛏长度|王思凯 摄

其贝壳薄而脆呈长扁方型,壳表有一道明显的斜沟如绳索勒痕,这正是"缢蛏"之名的由来。凭借独特的外形特征,缢蛏在蛏类中极具辨识度。

作为滩涂穴居型贝类,蛏子在洞穴中倒立生活,前端向下,后端向上,随潮水的涨落在洞穴中有升降运动。蛏子是典型的滤食性贝类,其身体构造能够完美适应潮间带环境,翻开它的薄脆贝壳,可以看见身体后端延伸出的两根细长的水管。其中进水负责吸入富含浮游生物、藻类及氧气的海水,既提供食物来源又满足呼吸需求;出水管则将完成滤食的海水与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蛏子内部结构 | 图源:人教版八年级生物课本

涨潮海水淹没时,蛏子会上升到洞穴口,伸出长达壳长2倍的水管,以每秒2-3次的频率泵入海水,通过鳃丝过滤获取营养物质;退潮滩涂干露后,则降到洞穴的中部或穴底,关闭贝壳保存水分,将代谢率降至最低,通过虹吸管系统实现潮汐同步觅食。

蛏子也是“钻洞”高手!

在潮间带的挖洞“高手”中,除了灵活敏捷的沙蟹、招潮蟹等蟹类,贝类同样不容小觑。其中,蛏子的潜穴技能尤为出众,堪称软体动物界的“地下工程专家”。

这主要得益于蛏子独特的身体结构:位于腹侧的斧足——一块发达且伸缩自如的肌肉组织,作为其在泥沙中行动的核心器官,为潜穴提供强大动力;身体后端的水管则负责同步调节呼吸,避免泥沙堵塞。

凭借这样的构造,蛏子能够在滩涂泥沙中高效挖掘出深达体长5-8倍的垂直洞穴。这类洞穴呈现“上软下硬”的精妙结构:表层0-20厘米为松软泥沙,便于蛏子灵活伸缩;深层则是致密沉积层,提供稳固的支撑。

洞穴中的缢蛏王思凯 摄

正因如此,掌握蛏子的潜穴习性,学会判断滩涂上的小孔特征,便成了赶海人寻找蛏子的关键诀窍。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故事展区缢蛏 | 张晓楠 摄

赶海挖蛏子?记得带瓶盐!

《齐民要术》早有记载 “海人取蛏,候潮退”,古人赶海捕蛏的智慧流传至今。然而,挖蛏子可是一门技术活,小铲子和盐便是其中的“制胜法宝”。

潮水退去的滩涂上,先用铲子轻轻铲去沙滩表层,一个个扁圆U形的小洞逐渐显露,这便是蛏子的“家门口”。此时,只需往洞口撒上一小把盐,神奇的一幕便会发生:洞内骤然喷出一股水柱,受到刺激的蛏子会本能地向上窜动。赶海人必须眼疾手快,迅速捏住探出身子的蛏子顶壳,防止其缩回洞穴。

图源:见水印

之所以蛏子会主动跳出来,是因为固体盐接触洞穴后,会形成远超海水和蛏子体液适宜盐度(0.4%-2.8%)的高渗环境。强烈的渗透压变化让蛏子产生应激反应,斧足快速收缩,推动身体上移。受盐刺激的蛏子通常会在5-8 秒就会钻出地面,在求生本能驱使下“自投罗网”,成了赶海人的囊中之物。

不过,撒盐捉蛏虽然高效,却藏着生态隐忧。大量海盐渗入滩涂,会让局部海水盐度短时间内急剧升高,一些对盐度变化敏感的海洋生物,像螺类、小型贝类和幼鱼,很可能因无法适应而死亡。这些生物不仅是潮间带食物链的重要一环,也是众多候鸟的觅食对象,一旦数量减少,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都可能被打破。

所以,赶海捉蛏时,适度取用、守护滩涂生态,才是可持续的智慧之举。

参考文献:

[1]张树源.底质对缢蛏生长、生理代谢及潜沙行为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23.

[2]翁朝红,谢仰杰,肖志群,等.线粒体COⅠ和16S rRNA片段确定近江蛏和缢蛏属的分类地位[J].水生生物学报,2013,37(04):684-690.

[3]宣晓婷,钟建永,尚海涛,等.缢蛏营养品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保鲜与加工,2025,25(02):144-149.

[4]董迎辉,曾启繁,任建峰,等.缢蛏染色体级基因组组装及其对穴居和广盐环境适应的转录组分析[C]//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换届大会暨第十九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渔业与生命学院,2019:33-34.

[5]杜鑫鑫,牛东红,张树源,等.不同缢蛏群体应对高盐养殖环境的潜沙和摄食响应能力[J].渔业科学进展,2024,45(03):203-213. 

[6]于亚楠.基于整合分类学方法对中国海竹蛏总科的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23.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 走进展区系列 /

透过展品讲述自然历史,是自然博物馆的功能之一。从远古巨兽到现生动物,再到身边植物,展品不仅是自然的见证者,更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生命的重要窗口。

在“走进展区”系列科普文章中,我们将把文字和展品结合起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中进行一场时空穿越,为您揭示它们背后来自过去的讯息与来自现代的知识,用文章见证天地间的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作者  张晓楠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

策划制作

科学审核:王思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副研究员)

策划:一星期

责编:小小蒲公英

审校:张雪容、徐湮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