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节

2025-05-04

“你是E人还是I人?”

“我是ENFP,快乐小狗,你呢?”

“太好了,咱俩同型,可否加微信?”

在青年群体常用社交平台上,

与MBTI相关的话题十分火热。

这个“五四青年节”,

让我们一起探究青年人的社交“密码”……

MBTI:

心理测评工具“社交名片”    

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一种人格类型评估工具,通过四个二元对立的维度——外向(E)与内向(I)、感觉(S)与直觉(N)、思考(T)与情感(F)、判断(J)与知觉(P),将人格分为16种类型。因其便捷性、易懂性、话题性、高普及度、易分享性,MBTI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成为青年人展示自我、寻找认同的“社交密码”。

事实上,在社交媒体上爆火前,MBTI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行业,尤其在职业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MBTI对16种类型人格的描述在某些场景可能有用(如预测个体的人际行为特征等),但不可否认的是,MBTI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其信效度、适用范围、预测关联度等在学术界备受争议。有研究发现,MBTI类型随着时间推移有高度的不稳定性;有学者认为,MBTI过度简化了人格特质,未能充分考虑人类个性的复杂性和流动性,无法描述个体性格的细微差别。

贴上“社交标签”,寻找身份认同     

无论是“E人”“I人”,还是“社恐”“佛系”“斜杠青年”等标签,当代青年热衷于自我标签化的现象,反映了他们在探索自我身份和寻求社会归属感过程中的心理需求。青年群体钟爱自我标签化的现象,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大因素:

1

完成自我探索 

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着自我定位的困惑。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方式来理解并释放自身的个性与需求。MBTI测试等自我标签化途径不仅满足了青年对自我认知的渴望,也为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提供了一种简化的身份认同途径。

2

满足高层次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张人类的需求可以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自我标签化可使人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获得社交认同和归属感,帮助个体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求。

3

在孤独中寻找认同感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现实中的人际互动逐渐减少,人们的孤独感日益加剧,对网络社交的需求随之增加。这种需求的本质是对高质量友谊的渴望。人们常说“朋友易得,知音难觅”。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情投意合、三观相符、认知水平匹配的高质量互动十分稀缺。“我想和你说说话”成了这个时代最简单也最奢侈的一件事。许多人希望通过MBTI人格类型匹配等方式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恋人,从而消除孤独感。

警惕“社交标签”下的“暗礁”       

尽管MBTI人格测试等确实能帮助部分人通过标签化方式寻找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但这种行为背后潜藏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过度依赖这些标签可能会限制个体的自我认知,影响其成长、灵活性和包容性。

1

被“社交标签”困住

“标签”的本质是对个体特征的简化,无法完整呈现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将他人局限于某个标签,可能导致误读和偏见。例如:认为INTJ类型的人总是冷静、理性,却忽略了他们可能在某些情境下表现出情感细腻的一面。标签化思维不仅会影响对他人的理解,还会阻碍正常的交流和情感建立。如果只与某一类人交往,而将其他人拒之门外,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隔阂。

2

“标签”未必靠谱  

量表测试结果往往与个体在测试时的主观态度相关,个体在不同情境、压力和心理状态下的测试结果可能有所不同。此外,测试结果还可能受社会赞许效应、经济补偿等因素影响。因此,非专业人士在使用MBTI自测时,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许多人希望通过MBTI人格类型来寻找高质量友谊,但友谊和亲密关系的建立实际上取决于共同的价值观及共同经历的生活事件。仅凭一个测试结果来筛选朋友或恋人,显然缺乏科学依据。

3

误入社交“陷阱”  

过度依赖MBTI可能会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如利用伪造的MBTI人格类型作为接近和迎合的手段,投其所好,获取信任和认同。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  胡耿丹(教授) 韩芳

点击图片,订阅2025年杂志!

图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