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法律守护
劳动尊严
让|阅|读|有|声|音
云图有声·公益普法系列
五一国际劳动节不仅是劳动者的庆典,更是对劳动权益保障的深刻审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自1995年施行以来,历经多次修订,始终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核心,构建了覆盖劳动关系全链条的法律框架。
在劳动权益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让我们从法律视角解读这部劳动者的“护身符”。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劳动法》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的法律。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劳动法》是中国对劳资关系进行法律调节的基础,该法主要从法律上规定了劳资双方的地位、权利、责任和义务,确保了劳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
《劳动法》及其随后颁布的各项法规,为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前提。
1
劳动合同:平等协商的契约基石
《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定形式,其核心在于“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1. 订立与效力
劳动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包含期限、工作内容、报酬等必备条款(第十六条、第十九条)。任何违反法律或通过欺诈、威胁订立的合同均属无效(第十八条)。
2. 试用期保护
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第二十一条)。
3. 无固定期限合同
连续工作满10年且双方同意续签时,劳动者可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第二十条),避免“中年危机”式的职业不安全感。
案例启示:2024年北京某科技公司因恶意增加工作量迫使员工离职,法院认定其解除合同违法,判决赔偿6.3万元。这警示企业:用工自主权不可滥用,不合理的工作安排将面临法律制裁。
2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生命健康底线保障
《劳动法》第四章至第六章对劳动者的休息权、安全卫生等作出刚性规定。
1. 工时制度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加班需支付150%~300%的工资(第三十六条、第四十四条)。
2. 带薪休假
累计工作满1年、10年、20年的劳动者,分别享有5天、10天、15天年假,未安排休假的需支付3倍工资。
3. 特殊保护
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第六十二条)。
现实痛点:部分企业以“自愿放弃”为由剥夺年假,或通过“996”模式变相强迫加班。法律明确:此类行为侵犯劳动者基本权利,劳动者可依法申诉。
3
工资与社会保险:生存发展的物质支撑
劳动报酬权是劳动者最核心的权益,《劳动法》通过多重机制筑牢保障网。
1. 工资保障
工资需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不得克扣或拖欠。2025年新规强调,缺勤扣款须与缺勤时间严格对应,禁止“迟到1分钟扣半天工资”等乱象。
2. 社保强制缴纳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第七十二条)。
3. 最低工资标准
各地最低工资逐年上调,2025年部分地区增幅显著,企业需动态调整薪资结构以避免违法。
数据警示:据人社部统计,2024年全国劳动争议案件中,薪资纠纷占比达47%,凸显法律执行仍待强化。
4
争议解决:权益救济的多元路径
当权益受损时,《劳动法》为劳动者提供了阶梯式救济渠道。
1. 协商与调解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第七十七条)。
2. 仲裁与诉讼
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向法院提起诉讼。2025年新规简化仲裁程序,提升争议处理效率。
3. 工会支持
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受特殊保护,用人单位不得以此为由解除合同(第二十九条)。
维权贴士:劳动者应保留劳动合同、考勤记录、工资条等证据,遭遇解雇或欠薪时可快速启动法律程序。
尊严在劳动中生长,法治在行动中彰显。《劳动法》不仅是纸面上的条文,更是劳动者尊严的守护者。
五一劳动节之际,我们呼吁:每一位劳动者都应熟知法律,勇敢维权;每一家企业都需敬畏规则,以人性化管理实现共赢。唯有如此,“劳动创造幸福”才不会沦为口号,而是扎根于法治土壤的参天大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云图数字有声图书馆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关于恢复收取外借文献逾期费的公告
嘉定区图书馆、文化馆停车场正式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