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被联合国定义为“国际妇女年”,第一次关于女性地位的国际会议在墨西哥城召开。而在遥远的大西洋彼岸,法国演员、导演、女权主义者德菲因·塞里格正在用她全部的热情地投身于女性主义运动,积极支持女性导演新的表达。这一年,德菲因出演了六部剧情片,入围戛纳电影节的有四部,其中三部由女性执导:利利亚纳·德·凯尔马德克执导的《阿洛漪丝》入围主竞赛单元、香特尔·阿克曼执导的《让娜·迪尔曼》入围双周单元以及玛格丽特·杜拉斯执导的《印度之歌》入围非竞赛单元;第四部则电影很少受到关注,那就是盖·吉勒斯 (Guy Gilles) 的《倾斜的花园》(Le Jardin qui bascule)
这部由男性导演创作的“病态之作”,不属于女性主义叙事的核心,在七十年代德菲因的电影生涯中,确实显得“倾斜”了。影片讲述两位年轻的职业杀手,卡尔(Patrick Jouané 饰)和罗兰(Philippe Chemin 饰),受命前往谋杀一位隐居在乡间别墅的上层阶级女性。可当他们潜入凯特(德菲因·塞里格 饰)那座布满阳光与绿意的田园花园后,却逐渐沉溺于漫步、幻想、游戏与情欲,最后竟忘记了原本的任务。
从《海上的爱》(De l’amour à la mer)到《重复的缺席》(Absences répétées),再到各种短片与电视作品,Guy Gilles构建出一套亲密而风格统一的创作体系,却至今尚未被纳入主流的电影史叙述之中。尽管法国电影资料馆在2014年曾为他举办回顾展,但他的名字依然鲜为人知。盖·吉勒斯的电影里总有几个反复出现的母题:青春的梦幻、隐约的忧伤,以及对时间不可逆转的恐惧。他曾在1975年接受《Hard International》杂志采访时这样说:“这部电影也是一次对激情的解剖:爱情如何诞生?它会遭遇哪些矛盾?占有的欲望与独立的渴望之间的张力?浪漫主义如何牵引破裂、绝对与死亡?一个女人如果不再敢面对自己的形象,她的脑海中还能留下什么?”

Jacques PRAYER/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吉勒斯

吉勒斯的电影处理的,是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致命关系:一种来自记忆、被修饰或扭曲、又被距离和思考不断过滤的真实。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片头用了绿与红两种互补色——它们不仅暗示了电影的美学分裂,也揭示了片中角色在欲望与失落之间反复倾斜、挣扎的情绪张力。影片最致命的犯罪,或许正是它选择接受莫罗在片尾的那首歌:我们的爱,才是真正的理由。

(《倾斜的花园》剧照)
从导演对阿尔及利亚记忆的处理上不难看出这部影片强烈的自传性质。最明显的一处,是一段插曲式的场景:一个pieds-noirs(黑脚,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从阿尔及利亚归国的欧洲裔移民的昵称)角色登场,高谈阔论、喧闹不已,仿佛从另一个世界闯入了这个节奏迟缓的影像中。这一角色由Guy Bedos出演,短短一场戏,却极具讽刺意味。他身上那种不合时宜、执拗而自鸣得意的怀旧感,也像是导演童年经验的投影——粗粝、突兀,又带着一丝羞耻。吉勒斯本人便出生于阿尔及利亚,在独立战争后的回归中,他经历了身份的断裂与历史的消音。他的电影从不直接讲述战争、殖民或政治,但阿尔及利亚的幽灵却无处不在:角色们看似无根地漂浮在法国某处的别墅与花园中,彼此之间既亲密又疏离。他们共享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忧伤——一种无法定位的流亡感、错位感,也许正是后殖民身份在情感层面的延宕回响。

影片缺乏清晰的结构,情节也几近松散。那条所谓的谋杀主线,在九成的时间里被遗忘,整部片更像是一连串松散片段的拼贴。事实上,与其说这是一部惊悚片,不如说它是一场契诃夫式、普鲁斯特式的氛围体验。影片的重点并不在于情节,而在于影像中的诗意、记忆与遗忘。 一如导演本人当时的情感状态,这部电影原本是一场关于盖·吉勒斯与让娜·莫罗分手后的哀悼仪式。那段感情曾令他心碎(甚至尝试自杀)。他写下一个高度自传化的剧本,并邀请莫罗出演女主角。但她拒绝了,认为故事与现实过于相似、也过于痛苦。于是吉勒斯加入了犯罪元素,引入更多配角,最终莫罗只在片中短暂亮相——她坐在光影交错的餐桌前,唱着那首凄美的《为了你》(Pour toi)。在她身边,正是德菲因·塞里格。

(盖·吉勒斯和让娜·莫罗 - 1971)
两位女性坐在同一张桌子前,隔着Guy Gilles最钟爱的男演员Patrick Jouané;德菲因静静地坐在阴影里听,莫罗则在光晕中唱歌。这场戏既短暂又意义非凡,成为德菲因与莫罗难得的一次在银幕上的共演,也是电影中最“女性主义”的一刻——两个影史上最有力的银幕女性,在一位男性导演笔下短暂交汇,各自带着属于自己的目光与命运。
(《倾斜的花园》剧照)
正是在这高光频现的1975年,让娜·莫罗担任第2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评审团主席。自1960年以来,她是唯一一位两度担任该职的女性(第二次是1995年)。当年,评委会将最佳女演员奖颁给了《莱尼》的瓦莱丽·派琳,但莫罗坚持为德菲因·塞里格颁出一项特别奖,以表彰她在多部影片中的的“品质与存在”(qualité et présence)。那是一种属于女性艺术家之间的呼应。
事实上,塞里格与莫罗之间的联系远不止这些:她们先后与特吕弗、布努埃尔、德米、杜拉斯、洛西等人合作,几乎构成法国战后艺术电影的双面镜。而在1975年前后,她们不约而同地走上导演之路,用影像说出女性的经验。她们不再只是在别人的镜头里扮演角色,而是开始扮演起对抗沉默的自己。在她们的镜头下,女性终于不再只是被观看的对象,而是回望世界的主体。对德菲因·塞里格的影迷来说,也许会对她并非全片主角和影片老旧的主题略感失望。但她所饰演的凯特——那个用他人青春抵抗自身衰老与死亡的女人——在镜头中留下的微妙气场,却依旧值得注目。尤其当我们将这部影片放回德菲因的电影轨迹中来看,它或许正悄然暗示着德菲因的转向的时刻。
 映后交流 
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指导、上海电影博物馆主办的“缪斯的多重曝光:德菲因·塞里格逝世35周年纪念影展”,将于5月2日16:00在上海影城SHO的一号厅展映4K修复版的《倾斜的花园》,本次放映版本由TF1基于原始16毫米胶片完成4K修复,经VDM实验室完成并获法国国家电影中心支持,声画品质达到极高规格20245月发行。本次也是盖·吉勒斯这位新浪潮边缘导演的作品首次在国内展映。
本场放映我们还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法国电影专家卓悦教授担任映后嘉宾,与大家一起交流这部豆瓣仅有10条短评的"超冷门"佳片。
图片
卓悦,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比较文学系教授,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法国文学、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和当代法国电影。法国文论家乔治·巴塔耶,罗兰·巴特和巴斯卡·基尼亚尔研究专家,出版法语著作《在可见的另⼀端:从巴特、巴塔耶、拉康和基尼亚尔谈法国战后的古风及对考古的想象》,即将出版英文编著《法国理论在中国》。其他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发表于英、法、美及中国著名期刊,法国文学和文化理论界多类A&HCI和CSSCI期刊编委会委员和审稿人。
 最后附上影展排片,还没购票的小伙伴抓紧时间啦! 
本次影展精选塞里格新浪潮时期至女性主义实践阶段的七部经典作品:1960年代确立其银幕地位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莫里埃尔》;1970年代初展现其百变气质的《驴皮公主》《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1975年展现其后期艺术生涯多元成就的《印度之歌》《阿洛漪丝》和《倾斜的花园》,后两部为影片4K修复版的内地首映。
图片
  购票信息  
购票方式:淘票票、猫眼线上购票,上海影城线下购票
票价:线上平台4K影片85元/张,非4K影片75元/张;上海影城线下购票4K影片80元/张,非4K影片70元/张
购票链接:扫描下方任一二维码可跳转影院页面,选择相应影片即可购票
图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