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上海市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促进规定》,实践中心“为梦想而领跑”的核心理念,提升中心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校外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本学期,中心以“AI点燃课堂”为主题,通过多维备课组活动,聚焦课堂,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周开始,13堂AI助力的课堂将陆续登场,以激发校外课堂的创新活力。

教学研讨促实践

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质量,本学期美术组围绕“AI赋能美育”主题,开展了系列深度教研活动。教研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组内分享专家讲座,系统解析AI工具的核心优势、操作逻辑及算法原理。

活动中,教师们以“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为框架,积极探索信息化时代的美育课堂模式。通过研讨AI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如智能绘画辅助、动态生成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课堂设计以及交互式、沉浸式教学体验的构建策略,深入挖掘AI与传统美术融合的潜力。组内教师踊跃发言,分享实践心得,提出“以技术简化流程、以创意深化内涵”的核心理念,为未来课堂改革提供了多维思路。

动漫课堂教学分享

美术组郑莉雅老师以《AI助力动漫课堂——让水墨漫画“活”起来》为实践案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入Deepseek、可灵、豆包等AI工具,在科技赋能中焕发传统艺术的活力。

AI图生文赋能艺术作品鉴赏

在艺术场馆中,学生赏析艺术家的作品,面对大师作品时,只需轻触屏幕,便如同召唤出一位博学的AI艺术顾问。文心一言与DeepSeek等智能系统瞬间化身“数字策展人”,对选中的画作展开一场精密的“艺术解剖”。如:构图布局,AI会讲解布局方法和画面重点,让学生看清艺术家怎么安排元素,画面主次。笔墨技法,通过分析笔力和墨色变化,让学生迅速了解水墨特点。创作理念,AI还会结合画家的生平、时代背景,帮学生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AI图生图赋能动漫作品精修

在动漫拟人和故事续画环节中,AI能辅助学生修改自己设计的动漫作品,了解作品创作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实践将描摹的花叶转化为“花神”“仙子”等角色,设计服饰细节(如以花瓣为裙摆、叶片为头饰),增强作品的叙事性与趣味性。通过运用图生图即梦ai工具,学生创建提示词,通过ai生成,对比作品,更直观地知道画面的问题所在,再次进行修改创作。

AI图生动画促创新思维表达

融合信息技术动态化呈现与创新表达,根据学生创编的漫画作品,互动讨论画面情节,设计和画面相匹配的动作,使用“可灵、豆包AI”等能够制作动画的工具,课堂讨论AI容易理解的生成指令及动作编辑,多次修改、创作,将静态水墨漫画转化为动态作品,可以制作有趣的动图及视频。在“生成—反馈—优化”循环中,形成“技术工具→创意实验→价值表达”的创新能力的成长链。

AI与传统艺术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 而是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建立清晰的引导框架。 既要利用AI降低创作门槛、激发兴趣,也要通过任务设置(如强制手绘环节、反思日志)防止思维惰性;既要鼓励跨学科探索,也要守住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核。未来,我们计划引入更多“问题导向”的主题创作,让学生在技术应用中知识融会贯通。

供稿:美术组

审核:主任室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