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U科普

2023年一篇关于中国体检人群肥胖率的文章显示,我国约有一半成人超重或肥胖,其中超重占34.8%,肥胖占14.1%。与女性相比,男性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更高。北方超重或肥胖比率普遍高于南方。鉴于我国人群体重升高的趋势,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动教育部、爱卫办等16个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鼓励全民关注自己的体重和健康。

什么是肥胖呢?

肥胖是指能量的摄入量超过了能量的消耗,从而使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在体内积累,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体积增大,即机体内脂肪组织增加

我国成人肥胖划分一般以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准,计算公式是  BMI=体重(kg)/身高(m)²

根据BMI的值,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体重状态:

BMI < 18.5:体重过轻

18.5 ≤ BMI < 24:正常范围

24 ≤ BMI < 28:超重

BMI ≥ 28:肥胖

图片

小U告诉你,你的肥胖易感性可能从生命的早期就决定了

1

基因,决定你的易胖体质

脂肪储备是石器时代的生存智慧,却是信息时代的代谢诅咒。在长达200万年的饥荒筛选下,携带"节俭基因"的族群获得进化优势,即他们能在丰食期将多余热量高效转化为脂肪,在饥荒期比常人多存活40天。但是在现在能量过剩的社会,这种人就变成了易胖体质。

2

父母肥胖,增加你的肥胖概率

与正常体重的父母相比,如果父母一方肥胖,其后代发生肥胖的概率为40%~50%;双方都肥胖,其后代肥胖概率增至70%~80%,并且母亲肥胖更加能影响后代肥胖。深入研究发现,父母肥胖与子女基础代谢率降低以及体育活动能量消耗减少之间存在关联。

3

孕妇的体重过重或过轻,均影响后代肥胖及代谢紊乱的发病风险

胎儿起源学说认为:如果在胚胎发育的敏感阶段发生损伤,细胞或组织的生长轨迹会发生改变来补偿该损伤。

4

生长发育期肥胖,大大增加成年期肥胖的概率

处于生长期的人群,如果体重增加,会导致脂肪细胞数量增多和脂肪细胞体积增大;而成人体重增加,仅表现为脂肪细胞体积增大。

有以上因素的人如何管理体重呢?

01

让体重管理变成日常生活方式

有家庭遗传因素的人群更应注意生活方式,儿童青少年应加强体重管理。我们可以从规律的运动,调整吃饭顺序(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细嚼慢咽,吃饭七分饱等方式行动起来。

 往期推荐:先吃菜还是先吃饭?这种进餐顺序帮你轻松控制血糖!

02

根据国家提供的食谱吃出健康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可细化到地区、人群,手把手教你科学减肥。比如,关注日常膳食结构,谷类食物应占一定比例,要补充优质蛋白。

 往期推荐:减肥党必看,官方认证春季减肥食谱,照着吃就能瘦~

03

体重管理门诊提供支持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设体重管理门诊,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体重管理服务,可以通过医院官网进行查询。

- 参考文献 -

[1] Chen K, Shen Z, Gu W, Lyu Z, Qi X, Mu Y, Ning Y; Meinian Investigator Group.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Nov;25(11):3390-3399. doi: 10.1111/dom.15238. Epub 2023 Aug 17. PMID: 37589256.
[2] NCD-RisC; Ezzati, Majid; Bentham, James; et al. Worldwide trends in body-mass index, under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from 1975 to 2016: a pooled analysis of 2416 population-based measurement studies in 128.9 millio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J]. Lancet 2017; 390: 2627–2642.
[3] BOUCHARD, CLAUDE. Genetics of Obesity: What We Have Learned Over Decades of Research[J]. Obesity,2021,29(5):802-820. DOI:10.1002/oby.23116.
[4]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成人肥胖食养指南编写专家组,等.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J]. 卫生研究,2024,53(3):347-351. DOI:10.19813/j.cnki.weishengyanjiu.2024.03.001.
/健康科普

撰稿 | 慢病科 宋家慧

审核 | 周弋 肖绍坦

编辑 | U编辑部

图片来源 | 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公益宣传,非商用,如侵权请联系沟通删除)

喜欢就奖励小U一个👍和在看呗~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