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年,玛格丽特·杜拉斯执导的《印度之歌》如同一场梦境,将观众抛入殖民地的颓靡深渊与女性意识的晦暗迷宫。这部改编自杜拉斯1972年舞台剧剧本的实验电影,不仅是她导演生涯的代表之作,更是德菲因·塞里格表演艺术的极致呈现。在这部音画分离的影像交响诗中,我们跟随塞里格的身影与梦喃般的旁白,见证真实在不断的叙述中被重组、过滤与分裂。影片如同镜中世界,折射出塞里格所饰演的安娜-玛丽——一位被欲望与孤独吞噬的大使夫人——她的爱情、欲望与哀愁的灵魂之歌。202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曾围绕玛格丽特·杜拉斯推出过“向大师致敬”单元,《印度之歌》未在其列。本次塞里格影展特别选择《印度之歌》的2K修复版,该版由法国国家电影中心资助、Technicolor修复,还原了影片中浓郁的色彩。如此一来,上海的观众就得以弥补这一遗憾,在大银幕上观赏这个朦胧而又绝望的爱情故事,更是影片上映50年后,迎来修复版的国内大银幕首映。
“写作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引导我向尚未被阳性语言系统开拓的虚空地带探索”杜拉斯在与记者沙维尔·高迪埃(Xaviere Gauthier)的访谈中谈到,“这种即空虚又疼痛的体验就是阴性化创作的来源。”(Woman to Woman,1987)杜拉斯的阴性化书写存在于潜意识中,她反抗父系话语的逻辑框架,以片段式破碎的文字来打破读者习惯的阅读模式。这种文字全然是激情的诠释,跳脱于对现实的客观描述,解放女性对欢愉欲望的渴求与对湮灭生命的幻想。塞里格与杜拉斯
《印度之歌》基于这样的文字而诞生,杜拉斯以激进的实验手法反叛电影传统的视听逻辑,将声音与影像作为文字——安娜-玛丽游走于加尔各答领馆的华美废墟;四位女性的旁白则如幽灵般低语。声画错位解构了线性叙事,如同多棱镜般折射出遮蔽的真相:白人殖民者的奢靡派对外,是恒河畔堆积的饿殍;安娜-玛丽的缠绵情欲下,是其对精神世界的自毁。塞里格的表演完美呼应了这种断裂。她无需台词,凭借一具如流动火焰的身体——慵懒的舞步、恍惚的眼神、倏然隐入黑暗的背影——勾勒出角色被规训的欲望与压抑的疯狂。电影的真实存在于潜意识的黑暗地带,而塞里格正是这黑暗中的引路人。她以近乎雕塑般的姿态,将安娜-玛丽转化为一个符号:既是殖民特权阶级的欲望客体,也是被父权与帝国双重暴力撕裂的女性主体。《印度之歌》的华美场景实则是一座精神牢笼。领馆的镜面、熏香与钢琴旋律反复出现,隐喻着一种表面的稳定秩序;实际上情欲在封闭的空间中暗涌,塞里格的身体,正是这秩序中脆弱的裂痕。在《阿洛漪丝》中伊莎贝尔·于佩尔 与塞里格同样演绎着这种象征化的形象,我们可以借由迈克尔·朗斯代尔在两部电影中的镜像式表演,体悟性别权力的不对等。在《印度之歌》中,他饰演的拉合尔副领事因求爱不得沦为绝望的窥视者;在《阿洛漪丝》中,他则化身为用医学权威囚禁女性的医生。安娜-玛丽尚能通过婚外情维持一定的自主性,阿洛漪丝却被彻底剥夺话语权——她们被困于领馆与精神病院的牢笼,是处于不同处境的女性的真实写照。杜拉斯通过镜面构图,反射出她作为妻子与情妇的身份分裂。而塞里格本人亦成为第三个镜像:既是角色,也是演员,更是所有被规训女性的缩影。这种镜像语言也存在于《让娜·迪尔曼》之中。当让娜用剪刀刺向嫖客时,镜头通过卧室镜子反射拍摄,暴力瞬间被赋予双重意义:既是压抑的爆发,也是对男性凝视的反击。这两部作品的关系如同镜像,《印度之歌》是殖民贵妇的诗意毁灭,《让娜·迪尔曼》是家庭主妇的日常崩塌。塞里格通过这两部作品证明,无论是杜拉斯的实验影像,还是阿克曼的纪实凝视,她都能以身体为媒介,将女性被压抑的呐喊转化为艺术的永恒。“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1975年,塞里格以三部女性导演作品,《印度之歌》《让娜·迪尔曼》与《阿洛漪丝》,构建了一幅女性困境的三联画。在杜拉斯的镜头下,她是象征殖民颓靡的贵妇;在阿克曼的纪实凝视中,她是被家务与性工作压垮的主妇;而在凯尔马代克的《阿洛漪丝》里,她化身因精神越轨被囚禁的艺术家。此前,她因《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神秘莫测的女神形象被评论为男性导演的缪斯,而这三重角色撕碎了“优雅缪斯”的标签,将塞里格从男性凝视的女神转型为普通女性的代言人。塞里格与杜拉斯的合作,亦是一场女性创作同盟的胜利。杜拉斯将摄影机视为“颠覆父权语言的钢笔”,而塞里格则成为她笔下最锋利的字符。当安娜-玛丽最终沉入印度洋时,塞里格的脸上没有悲怆,只有解脱的漠然——这一瞬间,角色与演员共同完成了对命运桎梏的嘲弄。如今回望,《印度之歌》不仅是杜拉斯对殖民创伤与女性欲望的诘问,更是塞里格作为演员与行动者的宣言。当声画分离的错位逐渐弥合,我们终将听见:那回荡在殖民废墟与女性心墙之间的,是塞里格永不妥协的自由之声。如同片中卡洛斯·达莱西奥创作的飘荡在使馆中的钢琴旋律,即使是在50年后,依旧击中人心。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指导、上海电影博物馆主办的“缪斯的多重曝光:德菲因·塞里格逝世35周年纪念影展”于4月25日至5月4日举办。本次影展精选塞里格新浪潮时期至女性主义实践阶段的七部经典作品:1960年代确立其银幕地位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莫里埃尔》;1970年代初展现其百变气质的《驴皮公主》《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1975年展现其后期艺术生涯多元成就的《印度之歌》《阿洛漪丝》和《倾斜的花园》,后两部为影片4K修复版的内地首映。购票方式:淘票票、猫眼线上购票,上海影城线下购票票价:线上平台4K影片85元/张,非4K影片75元/张;上海影城线下购票4K影片80元/张,非4K影片70元/张购票链接:扫描下方任一二维码可跳转影院页面,选择相应影片即可购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