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江上的卖菜小船

乔布文

在嘉定区的南部,有一条贯通东西、连接上海与苏州的吴淞江,吴淞江东起北新泾,与上海市区的苏州河相通,西至江苏省境内的太湖流域,也是连接上海市与江苏省的一条重要河道。吴淞江虽然称为“江”,其实河面并不宽阔,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在20世纪,吴淞江中各种船舶穿梭航行,运送各类物资往返于上海市与江苏省两地,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水上运输景象,成了一条水上交通运输的“黄金航道”。

吴淞江

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随父母在嘉定县运输合作社撑过几年船,专门跑水上运输,运送各种货物,常常航行于吴淞江中。当时,在北新泾至黄渡镇之间的吴淞江江段中,常常看到穿梭往返于江中的卖菜小船。这些卖菜小船专门向江中的来往船舶售卖蔬菜,成为水上流动菜市场。

晚清吴淞江摆渡船

当年,航行于吴淞江中的船舶很多,既有载货量成百吨的大船,也有数吨的小船;既有由拖轮拖带的船队,也有靠“摇橹、撑篙、拉纤、扯帆”航行的自航船舶;既有木质船舶,也有水泥船舶,还有少数钢质船舶,这些航行在吴淞江中的各种船舶,为了赶时间,往往连续数日日夜航行,中途基本不停船,船上时常缺少一日三餐的蔬菜。吴淞江两岸集镇较少,有些集镇距离江岸较远,江边又不能随意停靠船舶,船民们上岸实在不方便,买菜成了船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对那些船上人员较多的船舶而言,影响就更大,而那些卖菜小船,使船民们能够随时买到蔬菜,解决一大难题。

20世纪初的吴淞江某段影像,可见码头、木排以及大量来往船只

这些在吴淞江中流动售卖蔬菜的小船,有大小两种。稍大的卖菜小船,载货量有3-4吨,是码头船型,船艉支撑一个油布棚子,棚子下面有一个船楼子,船上人员可以在船楼子底下的船舱内过宿睡觉,船楼子前面就是摆放各种蔬菜的船舱,平常用油布罩盖着,防止蔬菜遭太阳晒、雨水淋。这些稍大的卖菜小船数量比较少,一般是夫妻俩人摇一艘船,讲话都是安徽省的口音。由于船上的蔬菜数量比较多,他们既向那些小的卖菜小船批发,又向在吴淞江中来往航行的船舶售卖蔬菜。而那些小的卖菜小船数量比较多,在吴淞江中随处可见。这些小船载货量只有吨把左右,是江苏常熟米包子船型,船舱较大,舱口较小,船身只有2-3公尺长,远看就象河中的一叶小舟,船上只有一人,坐在船艉划着船桨推动小船前行。小船虽小,但船上的东西却很齐全,无论大风大雨,还是炎热寒冷,这些卖菜小船上的人们一年四季划着小船在吴淞江中穿梭往来,叫卖蔬菜,见到有应答买的,立即将小船快速靠上,系上一根细细的绳子,随买菜船舶一起前行,卖菜小船上的卖家拿起杆秤,将买主需要的蔬菜逐一秤好,放进买主递过来的竹篮内。在售卖蔬菜的过程中,双方往往还要互相讨价还价一番。钱菜两讫后,小船就迅速离开,继续寻找下一个买家。

那个年代,不但各种物资很匮乏,而且对市场管控很严格,买肉凭肉票,买蛋凭蛋票,买豆制品凭豆制品票,买鱼要半夜起来去排队“抢鱼”。所以这些卖菜小船售卖的蔬菜中没有肉、鱼等荤菜,全部是青菜、萝卜等蔬菜,但售卖的蔬菜都很新鲜。这些常熟米包子卖菜小船上的划船卖菜人都是江苏常熟人,在叫卖蔬菜中讲一口江苏常熟方言,称小男孩为“小狗”,称小女孩为“小西娘”。他们或者头天从家乡把自己家中种的蔬菜采摘下来装上小船,日夜兼行,第二天就能把满载蔬菜的小船划行到吴淞江中售卖。也有人从那些大的卖菜船上低价批发蔬菜,然后再到吴淞江中售卖。在天热的季节,他们出售鸡毛菜、韭菜、芹菜、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冬瓜、南瓜、苣笋等时令蔬菜。在天气冷的季节,出售青菜、萝卜、胡萝卜、山芋、慈菇、水芹、芋艿、水藕等时令蔬菜,夏天出售的冬瓜都是江苏常熟本地品种,个头很大,又粗又长,瓜皮表面上有短短细细的毛刺,还有一层白粉,这种冬瓜吃起来特别爽口。冬瓜既可整只买,也可切段售卖。冬瓜切段后,卖菜人马上在冬瓜断面上贴上一张草纸, 防止冬瓜断面变色,没有卖相。除了出售各种时令蔬菜以外,他们还出售生姜、小葱、香菜、大蒜头等调味蔬菜。另外,这些卖菜小船在返回家乡装运蔬菜时,还捎带一些自己家中腌制的咸菜、萝卜干等菜品售卖。这些腌制的菜品都存放在一只只陶瓷坛子内。打开坛子口,一股腌菜的香味扑鼻而来,深受买主的青睐。这些卖菜船因为不受市场管理,不需缴纳市场规费,所售蔬菜大部分从产地直接销售给买主,节省了中间的差价,所以,出售的蔬菜价廉物美,深受船民们的欢迎。

吴淞江受苏州河的潮汛影响,水流方向随着涨潮落潮而变换,遇到大潮汛,来往的水流流动也很快速。当年在吴淞江中售卖蔬菜的划船人,划船技巧都很在行,虽然江中来来往往船舶川流不息,但这些划船人既能使小船快速前行,又能避开来来往往的船舶,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停则停,遵守规章,主动避让,防止发生与其他船舶发生碰撞。

现在,吴淞江河水依然一年四季日夜不停地流淌,河道中依然有各种货船来来往往。而今都是载货量数百吨的机动钢质大船,当年的各种小型船舶不见了,那些曾经在吴淞江中穿行往来的卖菜小船早已消失,留下的只是我们这一代人对那些卖菜小船的美好记忆。

选自《嘉定文史资料》第四十辑(侵删);作者:乔布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编辑:周易

嘉定博物馆

期待您的到来

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识别,更多精彩等着您

图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