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肖像(局部)

平板玻璃、影像、声音

180 x 180cm x80 cm/每件

2024

由上海玻璃博物馆与澳大利亚艺术家凯特·贝克共同筹备超过五年的展览《曲径幽知:凯特·贝克个展》 将于本周闭幕。展览中《焦虑的肖像》这件作品将会被博物馆永久收藏。通过这件作品,贝克提示观众焦虑不仅是个人的情绪体验,更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深层情绪波动。

在《焦虑的肖像》里,贝克将四位表演者置于风、土、火、水四大基本元素之中,表演者情绪从平静、发展、达到巅峰到再次“平静”,象征性地演绎出不同形态的“焦虑”状态,借此探索焦虑的多重层面。这些元素不仅是自然的构成,更代表着存在的基本要素,构成了我们所依赖的世界,暗示了人类情绪与生存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影像与平板玻璃的共同作用,作品揭示出焦虑的无处不在——我们仿佛时刻被卷入这股情绪的漩涡之中,而这并非仅为个人感知,更是一种深嵌在人类集体意识中的情绪波动。贝克提醒观众,焦虑是共同的存在状态,超越了个体的体验,蕴藏着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的深层思考。

焦虑的肖像(局部)

平板玻璃、影像、声音

180 x 180cm x80 cm/每件

2024

作品投影视频

一位热心观众看完《焦虑的肖像》这件作品后给我们留言道:

“我认为现代社会焦虑是很普遍的,你总是能通过互联网发现在某个方面比你优秀的人,并且由于现在的通讯很便利,你也是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事件发生,大家都很不顺利,但是大家又都是很顺利,你的心情影响着你看到的东西,经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快乐瞬间的人,也会有一瞬间的不快乐,我们不是永远正确,也不是永远错误的,焦虑很正常,梳理一下,不要影响你的正常生活啦。”

作品投影视频拍摄花絮

现代人变得“更焦虑”了吗?

很多国家都有研究指出,焦虑、抑郁的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里持续上升,尤其在年轻人中更明显。信息爆炸、社交媒体、竞争压力、工作不确定性……这些都比过去更“密集”,导致“持续激活的焦虑状态”。过去比的是“有没有吃饱穿暖”,现在比的是“谁更成功、更快乐、更完美”,焦虑更隐形但更广泛。

焦虑很正常,本身不是坏事

焦虑本身是我们对“不确定性”的预警机制。但现代生活让这个机制过载了,我们可以这样调适:定期信息“断食”,让大脑休息;创作、画画、写字、做手工,比刷社交媒体更能缓解焦虑;焦虑时往往孤独,真实面对面的社交才是解药。有时,我们焦虑的不是某件事,而是“必须完美”这件事本身。

作品投影视频

创作、画画、写字、做手工真的能缓解焦虑吗?

创作类活动不一定非得“好看”或“有成果”,只要你沉浸其中,它就能像一剂天然的“心理舒缓剂”。焦虑常常是一种“脑内过载”:不断反复思考、预设未来、担心未知。而创作让大脑把资源“转移”到动手上,有点像在心理上“挪走”了焦虑的位置。

当你专注在写字、画画、剪纸的时候,大脑会进入一种沉浸状态,像是“时间暂停了”。这种状态会:减少焦虑相关的脑区活跃度(比如杏仁核);增加多巴胺和正念感(让你平静、愉快)。创作是一种“可视化情绪”的方式。你不需要把心情说成道理,只要“画出来、写出来、做出来”。甚至你画个“纠结的小团团”,都是在给情绪一个出口。

上海玻璃博物馆成人DIY手作坊

你焦虑吗?

来上海玻璃博物馆体验成人玻璃制作吧!

你不用是艺术家,重点是“感受,而不是完成”:

热吹玻璃:将焦虑化作一口气,看看能吹出什么形状的玻璃泡泡;

玻璃热熔:随性将玻璃片组合,组合成什么都行,拼贴出“心情的形状”,让烦恼“融化”;

灯工手作:烧制彩色玻璃棒,看着玻璃在自己手中融化重新造型,很冥想,很放松。

镶嵌玻璃:找到喜欢的玻璃片组合,主导创作过程,缓口气,给生活中的混乱理出头绪。

参观购票

即刻购票 TICKETS

+86 21 6618 1972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