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类神奇的水鸟,它们被称为鸟中哈士奇,在其他鸟类为了“出圈”而在外貌方面别出心裁时,这些鸟只需要张张嘴就够了……
某类鸟明星“出圈”现场 | 来源:bilibili
它们就是嘴巴仿佛能装下世间万物的鹈鹕(tí hú)

展品档案 ◐ 鹈鹕

【物种名称】

卷羽鹈鹕 Pelecanus crispus(左)、斑嘴鹈鹕 Pelecanus philippensis(右)

【分类】

鹈形目 鹈鹕科 鹈鹕属

【分布区域】

卷羽鹈鹕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的水域环境,斑嘴鹈鹕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所在展区】

1F层生命长河展区鸟类展台

成员盘点鹈鹕不只一种
鹈鹕是鹈形目鹈鹕科鹈鹕属的一类大型水鸟,它们的活动范围广泛,从沿海的滩涂湿地到内陆的河湖沼泽都是它们的家园。目前,世界上共有8种鹈鹕。
其中,卷羽鹈鹕体型硕大,一看就知道“小鸟依人”这个词不适合它。它的体长可达1.5米以上,两翼张开有3米长,长而直的鸟喙接近半米,尖端微微向下弯曲,体重约十几千克。
卷羽鹈鹕 | 来源:pexels
卷羽鹈鹕羽毛基本呈灰白色,飞行时能看到飞羽的黑色部分。名字里的“卷羽”指的是头部和颈背的冠羽卷曲,发型天生有特点。它的瞳孔是黑色的,虹膜为白色,眼周皮肤裸露,呈现淡淡的黄色,喉囊和喙的尖端表现为橘黄色。
除了卷羽鹈鹕,我国还栖息着白鹈鹕Pelecanus onocrotalus和斑嘴鹈鹕 Pelecanus philippensis。前者在欧洲、亚洲、非洲都有分布,后者则主要集中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斑嘴鹈鹕  | 来源:pexels
白鹈鹕  | 来源:pixabay
酷爱乱夹的“大嘴”

鹈鹕属的鸟类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一张夹遍四方的“大嘴”。动物园里的鹈鹕经常因“大嘴”夹“同事”甚至游客小朋友的头而登上新闻。其实严谨来说,这个“显眼包”结构叫做喉囊

喉囊是一层薄薄的皮肤,从鹈鹕的下颌骨前端一直延伸到颈部下方,如果被撑得很大,肉眼就能看到上面的一根根血管。
缤纷生命展区的斑嘴鹈鹕模型
你也许会想,喉囊这么大,应该是鹈鹕的移动储物间吧?
其实不然,鹈鹕主要用它捕猎,而非储存。鹈鹕的主要食物是鱼类,食谱上还有甲壳类、两栖类、软体动物等,包括其他鸟类及其幼鸟,有时也吃点水果。
鹈鹕有一定的集群性,捕鱼时会集体出动,好几只聚在一起,用宽大的翅膀击打水面,把鱼群赶到水浅的地方,然后张大嘴,用网一样的喉囊把鱼和水一起兜进来,利用喉囊和肌肉的收缩把水排掉,留下猎物。
而褐鹈鹕更是鹈鹕家族中的“特种兵”——它们可以从二三十米的空中锁定水里的猎物,俯冲下去饱餐一顿。
褐鹈鹕 | 来源:pixabay
喉囊还有别的用途。
一般来说,发情期,卷羽鹈鹕的喉囊颜色会加深发红,用鲜艳的视觉效果吸引异性注意。育雏时,刚开始成鸟往雏鸟嘴里喂一些流食,慢慢变成把预消化过的食物回吐出来给幼鸟,后来成鸟张开喉囊,幼鸟可以直接伸进去从成鸟食道里取食。
喉囊并非鹈鹕独有,例如雄性军舰鸟平时的红色喉囊瘪瘪的,但是一到求偶时就“大显身手”,为了把握住爱情的机会,喉囊颜色更加鲜亮艳丽,还会鼓入大量空气爆改膨胀的大气球,生怕雌性看不见。
发情期的军舰鸟 | 来源:pixabay
对一些犀鸟而言,喉囊是同类识别的一个重要线索。例如我国少数地区分布的花冠皱盔犀鸟Rhyticeros undulatus雄鸟喉囊为黄色,雌性为蓝色,上面都有一道黑色横纹。非洲的红脸地犀鸟Bucorvus leadbeateri虽然雌雄都有鲜艳的红色喉囊,但雌性的喉囊上有一小部分是蓝色的。
花冠皱盔犀鸟 | 来源:pexels
鹈鹕也濒危
我国分布的三种鹈鹕——卷羽鹈鹕、白鹈鹕和斑嘴鹈鹕,均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数量极为稀少,环境污染、人类捕杀、栖息地减少等现实因素,正严重威胁着它们的生存与繁衍。
2024年初的一篇报道显示,中国林科院的相关团队为了了解卷羽鹈鹕东亚种群的数量,在全国16个省市发起了同步调查,期间仅记录到卷羽鹈鹕160余只。
鹈鹕不仅善于游泳,是厉害的“渔夫”,还是飞行能手,长距离迁徙也不在话下。白鹈鹕时常在我国新疆、青海等地越冬,而来自蒙古等地的卷羽鹈鹕,喜欢飞到我国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省份的沿海地带越冬,其中到访浙江的数量最多。
飞出残影的白鹈鹕 | 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有些卷羽鹈鹕在这些地方歇歇脚,吃饱喝足之后继续向南飞。有些选择不再奔波,直接越冬,到气温回升再启程往北飞。 

以上海为例,2022年1月,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拍摄到卷羽鹈鹕的踪迹。

2024年12月,这里观测到18只卷羽鹈鹕现身,是该保护区成立以后数量最多的一次记录。

2021年12月,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迎来卷羽鹈鹕。

今年2月,人们惊喜地发现多达26只卷羽鹈鹕到访这里,数量创下历史新高。

各种各样的鸟类“稀客”正渐渐变成“常客”,它们美丽的身影、灵动的姿态生动地诠释了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现状,展现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城市与自然紧密共存的美好画面。
白鹈鹕 | 图源:pixabay
如何给鹈鹕们创造合适的生存条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希望今后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濒危物种在广阔天地中自由徜徉。
卷羽鹈鹕 | 图源:pexels

/ 走进展区系列 /

透过展品讲述自然历史,是自然博物馆的功能之一。从远古巨兽到现生动物,再到身边植物,展品不仅是自然的见证者,更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生命的重要窗口。

在“走进展区”系列科普文章中,我们将把文字和展品结合起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中进行一场时空穿越,为您揭示它们背后来自过去的讯息与来自现代的知识,用文章见证天地间的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参考文献:

1. 曹垒,孟凡娟,赵青山. 基于前沿监测技术探讨"大开发"对鸟类迁徙及其栖息地的影响[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4):436-447.

2. 黄子强,车纯广,谭海涛,等. 黄河三角洲水鸟多样性调查及种群数量监测[J]. 山东林业科技,2018,48(2):41-45,48.

3. V.GOKULA. 印度泰米尔那德邦Karaivetti鸟类保护区斑嘴鹈鹕的繁殖生态[J]. 中国鸟类,2011,2(2):101-108. 

4. 温宣. 浙南水乡湿地润城[J]. 绿色中国,2023(3):70-73.

5. 新华网https://www.news.cn/20250201/39adb3226a8e486db30527ffc8f8883d/c.html

6.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政府网https://www.forestry.gov.cn/search/544178

7. 上海绿化市容局网站 https://lhsr.sh.gov.cn

8. 澎湃新闻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4942118518338970&wfr=spider&for=pc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作者  张孟滢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

策划制作
科学审核:何鑫(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 研究员)
策划:一星期
责编:一星期、小小蒲公英
审校:张雪容、徐湮

图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