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热门小说APP上追更时,可曾想过它可能是盗取他人心血的盗版产物?
——当你使用某知名国货洗护产品时,是否意识到手中的“正品”可能只是个“冒牌货”?
这些看似离我们遥远的知识产权问题,其实早已悄然融入日常生活。如何守护知识产权?企业又面临哪些痛点难点?
近日,“闵行区知识产权保护调研基地” 揭牌,知产保护调研座谈会同步展开,闵行各园区以及重点科创企业代表汇聚活动现场,共商完善知产保护良策。当天,《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刑事审判白皮书(2022—2025)》及典型案例正式发布,展现从民事到刑事的立体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十一家单位共建
打造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新样板


涉案最高2100万余元
白皮书揭秘侵权现状
自2022年7月1日恢复知识产权案件管辖以来,闵行法院坚持知产民事、刑事、行政“三合一”审判机制,依法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

当天发布的知识产权刑事审判白皮书显示,2022年7月至2025年3月期间,闵行法院累计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205件。其中,一起案件的涉案金额竟高达2100万余元。
在这些案件中,商标类犯罪案件占比达98%。侵权领域呈现多元化态势,涵盖奢侈品、电子消费品以及汽车配件等,几乎覆盖全产业链。“制假”“售假” 成为侵权的主要形式,被告人大多是因片面追逐经济利益,心存侥幸才实施犯罪行为。

在此次公开的十大典型案例中,位于马桥镇的上海蜂花日用品有限公司遭侵权案引发广泛关注。作为知名国货洗护品牌,蜂花凭借高性价比深受消费者喜爱,却也因此成为不法分子眼中的 “摇钱树”。
2023年6月至12月,被告人李某某通过多家网店销售从非正规渠道购入的假冒“蜂花”洗发水、护发素及“上海”品牌花露水,非法获利23万余元。2024年1月起,李某某变本加厉,购入无标洗护产品及“蜂花”商标标识,组织工人在临时仓库“贴标造假”,再次销售获利20万余元。闵行人民法院对此案从快从严审理宣判,以司法利剑斩断侵权链条,彰显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坚定决心。
“白皮书的发布具有三重意义。” 闵行区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庭长夏万宏表示,既系统总结审判经验,提炼可复制的裁判规则;也亮明司法保护立场,强化 “三合一” 机制的立体化保护效能;更展现司法共治决心,推动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协同体系。

亮出司法 “利剑”
企业研讨会干货满满
现场,十一家共建单位、高校专家以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企业知产保护难在哪?”“行业发展瓶颈卡在哪?”“知产协同保护怎么干?”三大核心问题展开深入“会诊”,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难题探寻解决之道。

“对科创企业来说,知识产权维权常常面临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 上海骄成超声波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直言,“特别希望能多开展针对性培训,讲讲怎么快速维权、低成本高效取证等。大零号湾有许多处于爬坡期的初创企业,这些‘干货’能帮大家省下真金白银,少走很多弯路!”
人工智能行业的企业代表同样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公司的每一个算法模型,都是团队日夜奋战的智慧结晶。先前一位核心算法工程师离职时带走了部分关键代码,不久后市场上就出现了功能极为相似的竞品,这对我们的冲击很大,我们希望政府加大执法力度,守护企业创新成果。”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尹腊梅聚焦海外维权困境,指出语言障碍与规则盲区让不少企业出海时掉入专利纠纷陷阱。“部分外国企业利用信息差恶意申请或无效中国企业专利,严重影响海外布局。” 她建议,企业出海前需开展全面的专利地图检索与风险评估,并引入专业律师团队全程指导,筑牢跨境保护屏障。
来源|今日闵行
推荐阅读

闵行区副区长谭瑞琮赴“大零号湾”开展走访调研
◄ 点击图片阅读

竞逐空天新赛道,闵行如何强链引链补链?他们展开了头脑风暴……
◄ 点击图片阅读

区科委召开2025年度科技领域安全工作会议
◄ 点击图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