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一则新闻突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来自美国的巨像生物科学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宣布,他们成功通过克隆和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三只所谓经过基因改造的“恐狼”
这个新闻还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来源:https://deepnewz.com/
恐狼是什么“狼”?
 
在犬科动物的演化史上,恐狼(Dire Wolf) Aenocyon dirus ,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它们生存于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早期,即距今约12.5万年到9500年前。
被“复活”的“恐狼”,有点像可爱小狗……来源:Colossal Biosciences
作为犬科动物 Canidae ,恐狼与犬属 Canis 动物之间存在相对紧密的亲缘关系,甚至它自己也曾经被置于犬属之内,后来才单列了一个恐狼属 Aenocyon 。
不过如果梳理全部现存的犬科动物,恐狼与犬属的狼还真不是最近的亲戚,其实与它们亲缘关系最近的是胡狼属 Lupulella 。
一只在非洲草原休闲踱步的黑背胡狼 Lupulella mesomelas (Black-backed Jackal)
何鑫 摄于肯尼亚马赛马拉保护区
但与如今只分布于非洲大陆的两种胡狼相比,恐狼主要偏居北美地区,一直生存到距今1万年前左右,被后来居上的狼 Canis lupus 所取代。
恐狼与狼争夺美洲野牛尸体的假想图
来源:https://dinoanimals.com/
虽然恐狼主要生活在北美,但近年来,我国黑龙江省的哈尔滨也发现过恐狼化石,这说明也有一部分恐狼成功通过白令陆桥来到了亚欧大陆
在美国洛杉矶郊外著名的拉布雷亚沥青坑化石群中,曾出土过大量的恐狼化石。这些恐狼与当时更为顶级的捕食者——来自猫科剑齿虎亚科的致命刃齿虎 Smilodon fatalis 生活在同一区域,两者之间应该存在过激烈的生存竞争。
恐狼与致命刃齿虎在争夺哥伦比亚猛犸象的尸体想象图
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
因为名字里带了一个“恐”字,许多人常误以为恐狼的体型惊人。其实恐狼并非大得有多么夸张,它们的平均体型也就比如今狼的一些北方种群略大一些而已。
现存的狼的骨骼与恐狼骨骼化石比较
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
恐狼和权力的游戏是怎么扯上关系的?
培育“恐狼”的巨像生物科学公司为这三个小家伙分别起了意味深长的名字,两只六个月大的雄性被叫做罗穆卢斯(Romulus)和雷穆斯(Remus),一只两个月大的雌性叫做卡丽熙(Khaleesi)。
来源:https://images.lifestyleasia.com/
这三个名字都很有来头,罗穆卢斯和雷穆斯是传说中古罗马城的建立者。作为罗马城的象征,至今意大利首都罗马市的标志上,就有一头母狼哺育尚属婴儿状态的罗穆卢斯和雷穆斯的形象。
罗马市政府大楼附近的博物馆里的母狼青铜像
来源:https://thumbs.dreamstime.com/
喜欢足球的朋友也都很熟悉,意甲劲旅罗马队的队徽上也同样如此。
罗马队的队徽
来源:https://www.goodfon.com/

罗穆卢斯

雷穆斯

来源:http://k.sina.com.cn/
卡丽熙则来自著名美剧《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中的角色“龙妈”丹妮莉丝·坦格利安
看过这部剧集的朋友,一定对其中的所谓“冰原狼”印象深刻,片中统治北境的史塔克家族的纹章便是白色大地上的一只灰色冰原狼。在名称上,冰原狼对应的英文Dire Wolf,其实就是动物学中的恐狼
《权力的游戏》的剧照
来源:https://www.slashfilm.com/、https://colossal.com/
按照《权力的游戏》的原著、著名史诗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作者——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George Raymond Richard Martin)的设定,冰原狼是分布于维斯特洛大陆北部极寒地区的掠食物种,处于当地生物链的顶端。
来源:https://images.wallpapersden.com/
有意思的是,巨像生物科学公司在公布所谓“复活恐狼”的新闻时,还一并发布了邀请《冰与火之歌》小说作者和电视剧的制作方,一起和新生的“恐狼”宝宝拍的宣传照。
《冰与火之歌》小说作者乔治·R·R·马丁和“恐狼”宝宝和谐合影
来源:https://ewscripps.brightspotcdn.com/
这波操作一下就吸引了一大波关注。不得不说这个巨像生物科学公司很懂流量啊。
复活的,真的是恐狼吗?
根据巨像生物科学公司的描述,他们的科学家对距今1.3万年前的恐狼牙齿和7.2万年前的恐狼耳骨进行了研究,从中提取了基因组进行分析,通过对比现存的狼与恐狼的基因差异,锁定了一些决定恐狼独有特征的基因位点
随后,该科研团队从现代狼的血液样本中,分离出了胚胎原始细胞(EPC),对现代狼细胞核内14个关键基因进行编辑,以表达20种据说能够代表恐狼的性状的特征。
来源:https://imagenes.voz.us/
 
据称,一共有45枚基因工程改造后的卵母细胞发育成了胚胎,研究者们将其植入了两只作为代孕母体的家犬的子宫内。经过65天的妊娠期后,2024年10月代孕母亲体内的罗穆卢斯和雷穆斯被研究者们按照计划通过剖腹产生出,4个月后,第三只卡丽熙也以相同的模式诞生。
来源:https://countryrebel.com/
也就是说,巨像生物科学公司其实是对现代狼的基因进行了编辑,通过已经比较成熟的克隆技术,卵由家犬代孕生产,最终培育出了所谓带有“恐狼特征”的狼宝宝
读到这,其实大家应该能够看出其实这几只狼宝宝,并没有携带什么恐狼的基因,而是人为对现代的狼的基因进行了编辑后的产物。
来源:https://futureparty.com/
事实上,在巨像生物科学公司公布的新闻细节中,他们也强调"并未将古代恐狼DNA实际植入狼的基因组"。
这让人不得不佩服该公司的公关艺术,其实别说这三只小家伙是纯种的恐狼,甚至说它们是狼与恐狼的“混血”后代其实都不准确。严格意义上,这三只小崽还是狼而已。或者大家甚至可以理解这就是独辟蹊径通过基因编辑产生的新的家犬品种而已。
趴在《权力的游戏》著名道具上的小狼崽
来源:https://6amcity.brightspotcdn.com/
毕竟,所有的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在本质上都依旧属于狼Canis lupus这个物种。它们的血统基本都来自数万年前欧亚大陆的狼种群。
从野生的狼到的家犬的驯化之路
来源:https://blog-admin.loyalfordogs.com/
而之后人类培育出品系繁多的家犬品种的主要方法是定向的选育,筛选出具有例如垂耳、短腿、长毛等某些特定性状的个体,再进行纯化选育,最终稳定一些犬品种的性状。
所有的家犬都源自于野生的狼
来源:https://www.researchgate.net/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其实,在所有犬科动物中,除了跟着人类遍布全球的家犬,分布最广的仍然是狼这个物种,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各种类型的森林、沙漠、山地、草原、苔原等生境中,曾经都能找到狼的身影。

严格意义上,除了人类之外,狼甚至曾经是地球上分布地区最广的单一哺乳动物物种。

典型的狼和它们的生存环境

来源:https://www.arkive.org

根据外部形态的差异,分类学家们曾经把狼划分成了50多个亚种。不过科学界如今所公认的现存的狼的亚种已经大为减少,普遍认为包括家犬在内,狼可以被划分为12个亚种。

典型的狼

来源:https://img2.juzaphoto.com/

毛茸茸的北极狼

来源:https://c8.alamy.com/ 

其中,人们最熟悉的还是欧亚大陆北方草原中最为典型的狼的形象,它主要来自于狼的指名亚种 Canis lupus lupus 。说到这里,有些人会有疑问,因为在日常用语中似乎还常有“灰狼”的说法,这次的“恐狼”新闻中也多次出现所谓“灰狼”的说法。

其实,狼的标准中文名就是狼,所谓的“灰狼”其实是英文名称“Grey Wolf”的直译而已。

体色差别明显的狼共同面对一只马鹿

来源:https://c8.alamy.com/

从外观颜色上看,狼当然并非都是“大灰狼”,即使在同一亚种、乃至同一区域的狼个体中,它们的毛色也会有很大的变化,灰色、褐色、黑色的毛常常相互混杂在一起。

不同色型的狼生活在同一群体中

来源:https://c8.alamy.com/

在如今生物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用基因编辑改造DNA片段影响性状表达的时代。事实上,只要敢想敢做,直接改变狼的某些基因创造新的家犬品种并非难事,如今这个所谓的“冰原狼”、“恐狼”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甚至,正如我们前文所言,现存的两种胡狼在演化上其实与真正的恐狼更为接近,要使用基因编辑的手段去复原,用胡狼可能比用狼还更靠谱点。
来源:https://inkpioneers.in/
2021年成立巨像生物科学公司,其最初的目的是“复活”猛犸象,在“复活”恐狼之前,他们还公布过“复活”了所谓“猛犸鼠”。
“猛犸鼠”| 来源:Colossal Biosciences
该公司在融资后市值估计超过了100亿美元。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本·拉姆(Ben Lamm)的个人资本也达到了37亿美元。所以说,“复活”灭绝动物这个话题上,本·拉姆和他的巨像生物科学公司算是开创了一个新赛道。
本·拉姆和它的“冰原狼”
来源:https://dmn-dallas-news-prod.cdn.arcpublishing.com/
 
但从更广的尺度来看这个话题,“复活”灭绝动物其实并不应该只为了博眼球、弄噱头、赚大钱。
如今,因为人类的影响,濒临灭绝的灭绝的野生动物数以万计,我们更应该做的其实是切实留存和保护好它们的自然栖息地,给它们,也给我们,在未来继续共存在这颗星球上的希望。

作者  何鑫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自然史研究中心 研究员

策划制作
科学审核:葛致远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 生物学博士
编辑:一星期
审校:张雪容、余一鸣
图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