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28病区,一名妇科肿瘤患者走到手术模拟器前,屏息操作起了腹腔镜器械尝试着“切除病灶”;在29病区,几名家属瞄准写有“缺乏运动”、“过度减肥或节食”的标识奋力投掷沙包,欢呼声此起彼伏;走到30病区,针灸体验区排起了长队,艾草香气中,护士将耳穴贴精准按压在患者耳廓……
4月17日下午,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以“康乃馨有约,化险为'爱'”为主题,在妇科肿瘤三大病区设计了特色防治场景,通过沉浸式互动打破传统医学宣教边界,病区化身“健康科普乐园”,为女性肿瘤患者及家属织就了一张温暖而专业的健康防护网。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聚焦三大高发肿瘤,破解防治难题
妇科肿瘤科主任丁景新教授介绍,近年来,我国妇科肿瘤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较高,宫颈癌有呈现年轻化趋势;卵巢癌因早期症状隐匿,70%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子宫内膜癌与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的关联性亟待普及。
为提升公共认知,医院突破传统宣教形式,融合医学专业与趣味互动,通过“场景化科普+精准化互动”创新模式,进一步破除信息壁垒,重建患者治疗信心,并搭建医患沟通桥梁,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从诊断到康复的全周期健康管理路径。在28病区首创"宫城护航行动",通过HPV疫苗相关问题及答疑、腹腔镜手术模拟体验,结合"孤注一投"套圈游戏科普宫颈保护知识;在29病区以追捕"隐匿杀手"为主题,运用卡路里数据舱、内分泌教具拼搭等互动形式,解密卵巢癌与内膜癌防治;在30病区推出"身体重建计划",涵盖化疗术后护理、中医理疗体验及心理支持站,构建术后康复生态圈。
手术刀变“游戏手柄”,科普也能“潮”起来

在“宫城护航行动”专区,妇科医生对照展板上“HPV健康处方”逐一解答:“有宫颈癌病史还需要打HPV疫苗吗?”“宫颈癌的三级预防是指什么?”;一旁的腹腔镜模拟装置旁,患者范女士(化名)在医生指导下操控器械,直呼“原来微创手术是这样做的”。病区转角处,“孤注一投”套圈游戏吸引众人驻足——地面摆满“多次流产”“不使用安全措施”等标牌,参与者需用藤圈套中“宫颈健康杀手”,志愿者在一旁趁机科普。
卡路里解码、卵巢轴拼图:让晦涩医学“活”过来

“追捕隐匿杀手”专区俨然科学实验室:营养师正用食物模型搭建“卡路里数据舱”让围观患者连连惊叹;张阿姨(化名)在体脂机上进行健康体脂测量,专业人员指着数据单提醒:“内脏脂肪超标与内膜癌相关,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最热闹的当属“内分泌小宇宙”拼图台——患者家属王先生(化名)和妻子合力拼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立体模型,志愿者转动齿轮演示激素波动:“就像钟表齿轮,一个环节卡顿就会影响排卵周期。”
针灸艾香疗身心,心愿墙托起新生希望

30病区的“身体重建计划”充满温情。中医治疗台上,银针轻捻缓解化疗后肢体麻木,五红汤的甘甜气息弥漫空中;护理技能区,护士用模型演示PICC维护步骤,心语心愿墙上贴满彩色便签:“希望妈妈头发快快长”“等康复了要去三亚看海”——字迹力透纸背。医务社工们悄悄将便签编号:“这些心愿会成为我们后续心理干预的线索。”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我们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对话。”医院党委书记徐瑾表示。这场打破病房围墙的科普行动,用游戏化互动拆解晦涩医学,以场景化体验重建治疗信心,在潜移默化中让健康的种子在女性心中生根发芽。
撰文:李敏
编辑:李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