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嘉定区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对谈形式的讲座,邀请到《家务,随便做做就行了》的译者吴慧雯和编辑陈怡嘉,与读者共同探讨家务的意义与困境。这场讲座不仅重新审视了家务的本质,还提供了实用的心理策略,帮助大家从琐碎的家务中找到自我关怀的力量。

Part.01

家务困境:为什么家务让人疲惫?

1

家务意味着什么?

在现代社会,家务往往被赋予了过高的道德意义。干净整洁的家居环境被视为个人能力的象征,而杂乱的环境则可能被解读为懒惰或失败。然而,家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讲座中,两位老师指出,家务并不只是简单的劳动,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涉及规划、执行和长期维护。

2

谁容易陷入家务困境?

第一类群体是家庭主要照顾者:如新手父母,往往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还要兼顾家务,容易感到疲惫不堪。《家务,随便做做就行了》的作者凯瑟琳本人就是一个在家务中焦头烂额的妈妈,对很多都市女性而言,要同时应付孩子和家务,困境是显而易见的。第二类群体是尚未组成家庭的打工人:面对工作压力和生活倦怠,很多人下班后无力再打理家居环境。第三类群体是在家务方面被要求过高的孩子,可能因家庭对整洁的高要求而过早承担家务压力。

3

家务为何让人感到压力?

家务的重复性和繁琐性是其最大的挑战。很多人将家务与自我价值挂钩,陷入“做不好家务=人生失败”的误区。事实上,家务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应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在家务困境当中,容易出现疲惫和倦怠,这是很客观的事情,我们只需接纳。

Part.02

家务心理学:如何与家务和平共处?

1

家务是自我秩序的外化

吴慧雯指出,家务不仅是物理劳动,更是个人秩序感的体现。积极的秩序感能帮助我们定位自我、促进成长,而消极的秩序感则可能让我们陷入内化的规训,甚至对他人的行为产生苛责。

2

家务的道德化是陷阱

社会对家务的道德化评价往往让人感到羞耻和压力。吴慧雯强调,家务不应成为人格审判的工具。无论是整洁还是凌乱,每种状态都有其价值,关键在于是否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3

如何打破家务的“完美主义”?

吴慧雯建议,与其追求完美的家居环境,不如接受家务的不完美。允许自己慢慢完成任务,甚至将家务分解到一周或一个月内完成。休息是权利,而非懒惰的表现。

Part.03

家务重启策略:从琐碎中找回自我

1

能力复健:从小事开始

将大任务分解为小任务,逐步完成。例如,每天只清理一个区域,或每周集中完成某项家务。这样可以降低压力,逐步重建对家务的信心。

2

认知重塑:家务不是道德问题

整洁的家居环境固然令人愉悦,但一团糟的家并不意味着失败。吴慧雯提醒,家务分工应基于家庭成员的能力和时间,而非道德绑架。

3

自我关怀:与内心的“同情者”对话

学会与内心的“同情者”对话。这个“同情者”不会苛责你,而是用温和的方式鼓励你慢慢来。善待自己,才能真正激发动力,走出家务困境。

讲座最后,老师们总结《家务,随便做做就行了》不仅是一本关于家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自我关怀的心理指南。通过重新定义家务的意义,我们可以在琐碎的日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秩序与乐趣。讲座过程中,现场读者参与讨论,各自对家务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和建议。正如书中所说:“做家务的唯一理由是让你的身体和环境足够舒适,让你能够体会生活乐趣。”

图书推荐

书名:《家务,随便做做就好了》

作者:凯瑟琳·戴维斯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5年

ISBN:978-7-5428-8270-7

索书号::B821-49/4824-3

内容简介

本书谈到了“做家务很简单”的误区;谈到“保持完美”背后的偏见;揭示了“家务”作为大型复合任务的本质。作者也指出,将家务工作与性别、道德、成败挂钩是一种社会性的霸凌,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难处,应该善待自己,不要因家居凌乱自我责备。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关于恢复收取外借文献逾期费的公告

嘉定区图书馆、文化馆停车场正式收费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