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1日下午的苏州河畔,春风和煦。在团总支书记邹睿的带领下,区疾控中心(区卫监所)的团员青年们沿着苏州河岸,探访普陀工业遗产,解锁近代上海工业的百年密码。
天安千树前、苏州河边,这场探访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寻,更是一堂鲜活的“行走的团课”。
01
苏州河:工业文明的 “生命线”

19 世纪末,苏州河凭借水运优势,成为连接长江与太湖流域的黄金航道。低廉的运输成本吸引工厂扎堆,至 1930 年代,普陀区聚集上海 1/3 工厂,面粉、纺织、化工产业蓬勃发展,“赤色沪西” 的工运火种也在此点燃。
02
两大面粉厂:民族工业的标杆

阜丰面粉厂(1897 年建厂)
中国第一:孙多森引入美国滚筒磨粉机,创办国内首家机器面粉厂
国货之光:“自行车牌” 面粉日产 8000 包,远销东南亚,打破外资垄断
技术突破:后期实现设备国产化,车间红砖墙上还留着当年搬运面粉的磨痕

福新面粉厂(1912 年建厂)
荣氏传奇: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以 “薄利多销” 策略,用 “兵船牌” 占据全国 1/4 市场
产业创新:打造 “面粉 - 麸皮 - 饲料” 循环链,厂内开办工人夜校
建筑印记:巴洛克风格办公楼由张謇题字,地下仓库直通苏州河码头
03
从工厂废墟到艺术地标

面粉厂旧址变身艺术地标——天安千树
改造设计:英国设计师Thomas Heatherwick保留锯齿屋顶、老烟囱,用 4000 根混凝土柱打造 “悬浮山”
造型历史留存:老钟楼铸电梯锈板映岁月,阜丰厂房清水墙与扩建拱券共生;生命立柱承露台绿植,涂鸦旧墙续艺术文脉
功能新生:工业空间转化为商业、文化综合体,现代艺术与百年砖墙交相辉映
04
团员心声





第二团支部 施文强:
普陀区的面粉厂史,是一部浓缩的近代中国工业化史诗。它记录了民族资本在夹缝中突围的艰辛,见证了苏州河从“东方莱茵河”到生态走廊的蜕变,更以遗产活化诠释了城市更新的深层逻辑——历史不是废墟,而是未来生长的根系。正如阜丰厂旧址铭刻的“民族工业之光”,普陀区的过去与现在始终交织,提醒我们:每一寸土地的记忆,都是迈向未来的底气。

第三团支部 范先明:
大洋晶典·天安千树,位于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莫干山路600号,地处苏州河畔,是普陀区地标性建筑。它的前身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机器面粉厂——阜丰面粉厂,民国初期为我市贡献了大部分面粉生产力。天安千树在设计的时候保留了许多艺术和历史色彩,如老钟楼艺术塔、日出(落)双厅空间、莫干山路艺术墙、三大电梯艺术井等,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是融合历史、艺术和绿色建筑的典范。

第四团支部 毛韵昕:
此次中国近代工业文明之旅主题团日活动,让大家了解到了阜丰与福新面粉厂的故事,感受到了从工厂到艺术地标转变的工业遗产的活化过程。看着眼前天安千树与苏州河畔散发的勃勃生机,我们都深深体会到,传承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文明基因在创新中永续生长。



供稿:团总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