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家里刚过保质期的未拆封食品,许多人都有“过期扔了可惜,不扔怕吃出病”的困扰。啥叫保质期?是不是衡量变质的“金标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解释,设定食品保质期的意义是——
一方面,提醒销售方和消费者注意,在食品储存时间超过保质期之后,可能存在品质下降、劣变甚至腐败的风险。另一方面,用来界定各方的食品安全责任。如果食品在设定的保质期限内食用而出现品质和安全问题,生产企业或销售企业需要为此承担责任。一旦过了保质期,则食品不能合法销售。
绝大多数预包装食品需要标注保质期,由厂家在保质实验的基础上并依照行业惯例自行确定。所谓预包装食品,即预先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新标准有哪些新变化?
将保质期调整为“保质期到期日”。大家可以通过这项标注,直接了解食品什么时候到期,不用再通过生产日期结合保质期推算。
规范了保质期标注格式。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清晰标示,信息展示更为直观。
为减少食品浪费,新标准鼓励标示“消费保存期”。如果消费者购买食品后没有在保质期内吃完,可以选择在“消费保存期”内继续食用,前提是按照标签标示的贮存条件来存放食品。
这些关于保质期的误区,
你中招了吗?
1
误区 1:所有食品都必须有保质期
2
误区 2:保质期越长,防腐剂越多

3
误区 3:过了保质期就得扔

4
误区 4:只要在保质期内就一定安全
一、蛋类
没有固定的“保质期”,3 周~5 周一般都没有问题。但蛋类食品每过一个星期,质量就会下降一个级别,因此最好尽快食用。
二、肉类
鱼肉、牛肉、猪肉、禽肉等新鲜肉食,冷藏时间最好不要超过 2 天。肉买回家后,如果不冷冻保存应尽快煮熟,熟肉冷藏时间稍长些,但也最好在一周内吃完。
三、米面
米面的“保质期”常温情况下是 6 个月~12 个月。如果是在北方,只要不放在高温、潮湿的地方,在储存条件正常的情况下,则可以延长到 24 个月。
四、面包和糕点
面包、糕点这类散装食物,冬季“保质期”一般是 7 天,春秋为 3 天~5 天,夏季只有 1 天~2 天。因为这类食物富含水分,如果保存不当,面包、糕点很可能隔天就发霉,不能继续吃了。
五、食用油
在未开封的状态下,一般食用油的“保质期”是 18 个月。一旦开封后,食用油的“保质期”就会缩短,3 个月内食用完是最好的,最好避光保存。

策划制作
来源丨上海市场监管
审核|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责编丨杨雅萍
审校丨徐来、林林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