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里的时代足音
创作中的文明对话
上海市校外艺术教育
西乐中心教研组教研活动

2025年4月10日,由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牵头,上海市校外艺术教育西乐中心教研组33位教师齐聚一堂,跟随当代青年作曲家、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师、西安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孙畅老师,开启了一场直击音乐创作灵魂的深度对话,探寻创作背后的文明密码与时代命题。

采风与灵感
“真正的灵感不在琴键上,
而在生活褶皱深处。”
孙畅老师以自身采风经历破题,分享如何在历史现场与日常细节中提炼音乐基因。他以海顿的“英国之旅”为例,剖析音乐家如何在赞助人制度松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时代浪潮中,完成从宫廷乐师到公众艺术家的身份转型。“真正的灵感不在琴键上,而在生活褶皱深处。”重新审视艺术与现实的共生关系带给老师们深刻的思考。

制作人与作曲家的双重视角
寻找艺术表达与音乐制作的平衡点
当制作人与作曲家的角色在时代舞台上相遇,艺术表达与音乐作品制作的张力如何平衡?孙畅从双重身份解构创作生态:制作人需在民族主义浪潮与全球化语境中寻找坐标,既要守护艺术纯粹性,又要拥抱市场规律;作曲家则在个人情感与民族精神间架桥,在技术突破与人文关怀中抉择。他以《道德经》创作为例,展示如何通过前期文案工作将哲学意象转化为音乐基因,让3000年前的智慧在交响乐中苏醒。

历史回响与时代新音
“交响乐不仅是声音的建筑,
更是文明的史诗。”
从海顿赞助人模式的瓦解到当代艺术创作者数量的指数级增长,孙畅带领教师们穿越音乐史长河:资产阶级革命如何重塑音乐生产关系?民族主义如何催生马勒的宏大叙事与德沃夏克的民间回响?当历史投影至当下,中国音乐创作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构建身份?孙畅提出“文学性”这一关键命题:“交响乐不仅是声音的建筑,更是文明的史诗。”

此外,孙畅结合自身经验,剖析创作流程中的诸多关键环节,如时间规划如何平衡艺术打磨与项目周期,审查过程如何在合规性与艺术性间找到最大公约数等。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实则是艺术生态健康运转的毛细血管。



当讲座尾声孙畅展示《道德经》总谱时,教研组教师们收获的不仅是创作精神的启迪,更是文明互鉴的视野。
结语:让文明对话在课堂延续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滋养文艺创作。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我们应当立足中华文化、坚守文化自信,持续探索如何将文明对话融入音乐课堂,让每个音符都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明信使。
西乐中心教研组将继续围绕建立“以校外教育为基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以实践研究为形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教研制度,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创新,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丨王曦
编辑丨王欣怡
审核丨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