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嘉定博物馆馆刊《疁城文博》2024年第2辑由中西书局出版。

《疁城文博》2024年第2辑书影
《疁城文博》是嘉定博物馆馆刊。以叙述、介绍嘉定历史文化为初衷,借此积累嘉定文史资料,开展嘉定文史研究,使《疁城文博》成为嘉定区内外读者学习、交流、传播嘉定文化的平台;以加强教育传播职能为宗旨,策划举办原创主题展览,不断拓展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探索文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使《疁城文博》成为社会了解嘉定文博工作动态的窗口;以扶植、培养馆内新生研究力量为目标,使《疁城文博》成为嘉定博物馆专业研究团队建设的阵地。《疁城文博》自1985年创办以来,始终不忘初心,在坚持与完善自身建设发展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文物古迹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联系前人与我们之间的纽带。在保护好文物古迹的同时,让文物被看见,让古迹被亲近,让它们背后的人物鲜活起来,故事生动起来,从而了解前人的生活与追求,并为此而收获的成果。这一切,是我们感念这一方水土,致敬前人,进而记住乡愁,坚定信念,努力前行的动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衷心感谢长久以来关心和支持嘉定博物馆工作的各界朋友,是大家对嘉定的关心和热爱,才成就了《疁城文博》。



附:本辑《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
文物是看得见的历史和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联系我们与先人的纽带和桥梁。透过文物,可以了解社会的变迁,可以感受历史的脉动,可以体会先人们的人生理念与精神追求。保护好文物,利用好文物,关乎着历史的传承,维系着文化的根脉。进入新时代以来,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成为增强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今,关注文物,赏读文物,以文物为切入点,从而走近历史、亲近历史,正成为越来越多的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物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嘉定竹刻是中国竹刻艺术的优秀代表,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人文嘉定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今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颢(1685—1773)不仅是嘉定竹刻史上的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者,也是中国竹刻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中国工艺美术界影响深远。2024年秋冬之际,嘉定博物馆举办了《刀笔文心——周颢艺术精品展》(以下简称“精品展”),同时出版《刀笔文心:周颢艺术精品集》,以致敬周颢。借此机缘,本辑特设“周颢研究”栏目,选稿五篇,以介绍其人生经历及在竹刻与书画上的成就。
施远的《〈刀笔文心:周颢艺术精品集〉序》,通过“人生与时代”“竹刻与书画”“传承与创新”“鉴赏与展望”四个方面,介绍了周颢的个人志趣与精神追求,他的竹刻与书画艺术上的实践与探索,而他所拥有的传统人文综合素养和特有的创新精神,最终使他成为中国文人竹刻艺术的一代宗师,他的人生实践成为启迪后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典范之一,而举办“精品展”,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传统文人艺术与竹刻工艺的独特魅力,有助于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郭明月的《文人画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周颢绘画艺术研究》,通过对“精品展”中山水、人物、竹石、花卉题材作品的分析与赏读,认为周颢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以淡雅清新见长,不乏气韵沉厚和秀逸雅俊,用笔细腻而不失大气,构图严谨而富有变化,他的绘画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在艺术追求上的创新精神。
杜以志的《嘉定博物馆藏周颢书画作品简述》,介绍了嘉定博物馆藏周颢四件书画作品,并一一作了赏析,认为周颢的书画造诣奠定了他在竹刻艺术上的成就。四件作品皆是周颢中晚年所作,是研究其交游与艺术创作的重要文物。
当代竹人张伟忠的《刀笔相融、直抒胸臆的周顥竹刻艺术》,结合其竹材的选择与处理的经验,认为传世周颢竹刻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即全部保存完好无开裂。又结合自己的竹刻创作实践,以上海博物馆藏周颢《竹刻竹石寒泉图笔筒》为例,对周颢竹刻艺术作了具体而详细的分析与赏读,周颢“用刀如用笔”的创作实践及所成就,将竹刻艺术的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
徐征伟的《周颢题跋辑录》,就《刀笔文心:周颢艺术精品集》中周颢62件书画、雕刻作品的题识及钤印,作了整理辑录。他认为作品题识,虽只言片语,而于周颢其人所思所至,所交所游,犹可借之想见一二。周颢存世作品向有真伪之辨,作者就其鉴赏周颢作品的体会与经验,并于存疑之作作出自己的判断。
明清时期,嘉定文教昌明,人才辈出,城市园林别具风貌。本辑开设“特稿”栏目,选稿三篇,一篇介绍历史人物,二篇介绍古园林。
王圻(1530—1615),明代松江府上海县江桥镇(今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献学家和藏书家。2024年10月15日,上海市历史学会、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嘉定区江桥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明代思想家王圻学术研讨会”,来自上海的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博单位的众多专家学者和地方史研究者,共同就王圻的生平、著作、学术贡献及其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林介宇的《明代思想家王圻学术研讨会综述》,分“王圻出生地与生平经历”“《三才图会》研究”“其他专题研究”三个方面,介绍了与会学者的研究成果,最后他希望通过对王圻研究及其成果的分享,能为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新的思考与营养。
名列上海五大古典园林的嘉定秋霞圃与南翔古猗园,历史久远,园林布局与景致各具特色。高文虹的《南翔古猗园》, 通过“历史沿革”“文物点位与园林景致”“主要特色及价值”三个方面,介绍了上海占地面积最大的古典园林古猗园的前世今生。蒋薇的《栉风沐雨五百年 诗意栖居今朝传——上海著名古典园林秋霞圃小记》,通过“历史变迁”“‘一庙三园’汇诗意”“秋霞‘枫’景美如画”“艺文丰韵润秋霞”四个部分,介绍了上海最古老园林的秋霞圃的历史与变迁。
“乡贤追慕”栏目分享三篇文章。林介宇的《独行君子:阚选生平史料钩沉》,通过对清初阚选的“家世”“科举之路”“修志”“交游”“著述”诸方面的考述,向人展现了一个勤勉不懈、积极入世、热心公益、关注民生的嘉定先贤,他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让人感佩不已。
清代文学之士、嘉定先贤宋道南(1828—1900)其因推崇家乡先达而表扬乡邦文献之功绩,为时人赞赏。陈旻声的《宋道南生平暨〈夌云堂剩稿〉述略》,考述了清代文学之士、嘉定先贤宋道南的家世、生平与著述。《夌云堂剩稿》分文稿、诗稿各一卷,作者认为此著所述于地方文征极有裨益,且活人无数,于其考述,知其不虚。
唐大郎(1908—1980)有着“一代报人”“一代名士”“江南第一枝笔”的美誉。祝淳翔的《“江南第一枝笔”唐大郎谈吃》一文,通过对民国报刊所载唐大郎关于宴饮经历的记述,不仅呈现其独特之性情,亦考述其创作之高产与交游之广泛,而当年上海的繁华热闹与时代的遭遇,亦得时时流露于其间。
“古迹名胜”栏目分享一篇文章。徐征伟的《今嘉定区马陆镇地区唐代属昆山县疁城乡》,通过对“唐庄府君墓与疁城乡”“唐代昆山县下辖乡情况”“唐疁城乡境”“以疁城乡指代嘉定的经过”诸方面的考述,认为今嘉定镇及周边地区,唐代属昆山县之春申乡,而今马陆镇地区之主体,则为疁城乡境。
“文献整理”栏目分享二篇文章。清张锡爵著、戴建军整理的《吾友于斋诗钞》(下)是本刊上辑分享的继续,两者合一,可睹诗集全貌,而于集后附录亦可知张氏生平之概貌。顾建清整理的《游明圣湖日记》,为明代后期邑人浦祊撰,记述其天启九年九、十月间,从苏州出发,经吴江、嘉兴至杭州,游杭一月后,复经嘉兴归苏州,其间43天的日记。顾氏认为日记有山有水、有行有言,有人物有古迹,有诗复有酒,可谓情景交融且文字清丽温婉,借之可领略吾邑先贤之风流之一斑。
“嘉博论坛”栏目分享一篇文章。王前坤的《人工智能与文物保护:探索科技与文化传承的新路径》,通过人工智能的“概述”“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在文物保护中的优势”“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未来发展趋势”诸方面,介绍了其作为新的技术,在当前及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中的运用与可能性及优势,认为其为文物保护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一新技术的运用将为文物的科学研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带来了新的变革,而这一变革将使文物保护工作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走入历史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知道,只要坚定信念,历史就会向我们敞开大门。一旦走入了历史,我们可以呼吸先人们的呼吸,注目先人们的注目,感动先人们的感动,而先人们的信念与智慧,亦将成为我们永葆赤子之心并继续努力前行的不竭动力与力量源泉。
编者,2025年1月。


粉丝福利
独家好书
关注嘉定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回复“疁城文博”
即可获得专属抽奖资格!
活动将于4月11日(周五)
上午10点开奖
记得及时查看哦~
活动解释权归本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嘉定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在公众号私信回复关键词【疁城文博】,查看专属抽奖资格。

撰稿:徐征伟;编辑:周易
嘉定博物馆
期待您的到来
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识别,更多精彩等着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