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支抗生素在超级细菌面前失效时,感染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0%。面对全球每年超千万人死于耐药菌感染的危机,天津大学联合北京大学团队在《Engineering》发布突破性研究:通过模仿巨噬细胞(MΦ)的杀菌机制,设计出仿生智能催化颗粒MΦ–Fe3O4@PLGA。实验显示,该颗粒对多药耐药大肠杆菌(MDR E. coli)的体外杀灭效率达99.29%,在动物腹膜炎模型中存活率提升3倍。这项技术或为后抗生素时代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超级细菌“刀枪不入”:传统抗生素为何束手无策?
多药耐药大肠杆菌拥有双层细胞膜和β-内酰胺酶“护甲”,能分解青霉素等抗生素。论文数据显示,这类细菌对粘菌素(最后防线抗生素)的耐药率已达65%。更严峻的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比新药研发快千倍。研究团队负责人吴水林教授指出:“现有疗法如同‘无差别轰炸’,在杀灭细菌的同时损伤正常细胞,导致治疗陷入恶性循环。”
细胞仿生学突破:给巨噬细胞装上“纳米弹头”
研究团队从人体免疫系统获得灵感——巨噬细胞能精准识别病原体并释放过氧化氢(H2O2)攻击细菌。然而天然巨噬细胞的H2O2浓度仅有50-100μmol/L,不足以杀灭耐药菌。科研人员通过FDA已批准的PLGA材料包裹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Fe3O4),构建出直径约318纳米的“纳米弹头”,并让巨噬细胞主动吞噬这些颗粒(图2)。当遇到MDR E. coli时,改造后的巨噬细胞会启动“双重杀灭模式”:一方面释放H2O2浓度提升4.8倍,触发芬顿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OH);另一方面分泌含抗菌蛋白的脂滴(LDs),形成物理化学联合攻击。
动物实验:腹膜炎小鼠存活率从40%跃升至85%
在模拟临床感染的腹膜炎小鼠模型中,注射MΦ–Fe3O4@PLGA颗粒组的主要器官细菌载量下降2.33个数量级(图6c),炎症细胞浸润减少80%,存活率较传统疗法提升112.5%。显微镜下,经颗粒处理的巨噬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稳定,证明其代谢功能未受损伤(图3h)。更关键的是,该颗粒在体内6小时内完成杀菌任务后,能通过肝肾代谢完全排出,避免长期毒性。
技术争议:“活细胞疗法”如何走出实验室?
尽管效果显著,该技术仍面临产业化挑战。目前每个治疗剂量需培养约200万个工程化巨噬细胞,单个患者成本超万元。团队表示正在开发冻存技术,目标将成本降低至千元级别。此外,活细胞载体的长期安全性仍需更大规模验证。吴水林透露,已与多家生物企业合作,探索该技术在耐药性肺炎、术后感染等场景的应用。
这项研究首次将巨噬细胞编程为“智能药物工厂”,实现了抗菌治疗的精准化升级。随着全球耐药菌感染人数预计在205年突破千万,这类仿生疗法或成为人类对抗超级细菌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