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95摄氏度的水冲泡一次茶包,就可以释放出11.6亿个微塑料!但不用过于担心
吃不完的食物,放在塑料餐盒里,第二天用微波炉再热一下,这件事看起来再平常不过了。
但是研究发现,即便使用的是可以用于微波炉加热的PP材质(聚丙烯)塑料,加热3分钟,每平方厘米的塑料餐盒就可以释放几百万到几十亿个微塑料颗粒。
不仅仅是用微波炉加热食物。塑料瓶装的矿泉水、婴儿用的塑料奶瓶、茶包、海绵洗碗布,这些极其常见的物品,都可能释放大量的微塑料颗粒。
微塑料到底是个啥?面对如此众多的微塑料来源,我们该怎么办?
微塑料是什么?
相信大部分人对“塑料污染”已经非常熟悉了,相比之下,微塑料(microplastic)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最早是在2004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研究者发现海洋环境中的塑料污染物不会消失不见,而是变成了更小尺度的,肉眼很容易忽视或者压根看不见的微塑料颗粒。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说法,一般把粒径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颗粒称为微塑料。美国大气与海洋管理局(NOAA)的研究者,还把微塑料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0.2到2毫米的,属于小型微塑料,2到5毫米的,属于大型微塑料。
随着研究的深入,后来的研究者们也对0.2毫米以下,甚至是0.1微米以下的微塑料颗粒进行了研究。
但无论怎样划分,微塑料的核心特点就是小,再加上它们的成分是塑料,很难被分解,所以能够随着洋流,甚至是大气环流进入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从南北极到热带,从马里亚纳海沟到珠峰峰顶。
当然了,它们也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摄入人体及生物体,带来风险。
比如,被扔到海洋中的塑料可能会破碎产生大量微塑料,这些微塑料被滤食性浮游动物直接摄入身体里,有些微塑料进入身体之后很难被排出,于是就在浮游动物身体里富集。当这些浮游植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小鱼小虾吃掉之后,会在它们体内富集,最终进入人类,或者其他高营养级的捕食者体内。
人体中的微塑料
目前,人类身体里的微塑料已经“无处不在”了。
根据2024年发表的一篇综述,指出微塑料在人类的心血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淋巴系统、泌尿系统等多个器官系统中检测出了微塑料。
人体中微塑料的分布,参考资料:4
另外,在母乳、粪便、尿液等生物样本中也检测到了微塑料。
影响微塑料毒性的因素很多,包括微塑料本身的成分、形状大小以及它们暴露在环境中所吸附的物质。
微塑料对生物体的损伤也可以体现在很多层面上,比如,从细胞层面上,它可能引起氧化应激反应,造成细胞层面的蛋白质以及DNA损伤。
在对体外培养的器官组织实验中,微塑料会引起代谢紊乱、免疫反应、对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可能也会有不利的影响。
从生物体层面上,长期接触微塑料的工人更容易患上慢性呼吸道疾病。研究者也在肝硬化组织、患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粪便以及主动脉夹层血栓样本中检测到较多微塑料的存在,这表明微塑料可能跟诸多慢性疾病有关。
当然了,对于微塑料的毒理研究主要是基于对体外培养组织进行的,它们在人体中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但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可以早早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体内微塑料的含量。
想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先搞清楚,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微塑料来源。
微塑料来源
·微波炉加热塑料餐盒
2023年一项研究发现,用微波炉加热聚丙烯塑料(PP)餐盒,会产生大量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这篇文章中的纳米塑料定义为小于1微米)。
在大火加热3分钟后,每平方厘米塑料餐盒释放的微塑料颗粒高达422万个,释放的纳米塑料更是达到了21亿个。
左图为粒径大于1微米的微塑料颗粒释放情况,右图为纳米塑料颗粒释放情况,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值得说明一下,实验中所使用的餐盒材质是PP塑料,是允许放入微波炉加热的塑料类型。这种塑料依然会释放这样多的微塑料颗粒,还是让人比较意外的。
除了模拟微波炉加热,这篇文章中还研究了塑料容器在常温、低温、高温条件下储存食物过程中释放的微塑料颗粒。
结果发现,PE材质的食品袋和PP材质的餐盒存放食品都会有微塑料释放。相比之下,在冷藏环境中会比室温条件下的释放得要少。PP材质的餐盒释放的微塑料也比PE食品袋要少。
基于这项研究的结果,如果有没吃完的食物,最好使用陶瓷碗、玻璃碗存放。如果只有塑料制品可选,最好放在PP材质的餐盒里,而不要直接用食品袋储存(一般的食品袋是PE材质)。
用微波炉加热食物的时候,最好把食物转移到陶瓷碗、玻璃碗中,虽然吃完了要洗碗,但是能减少微塑料的摄入。
·婴儿塑料奶瓶
孕妇和婴儿是微塑料的敏感人群,202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婴儿粪便中的微塑料浓度中位数达到了成年人10倍以上。研究者认为,这意味着婴儿的年均微塑料摄入量比成年人要高。
婴儿的微塑料摄入来源,或许从2020年的一项研究中可以找到端倪。这研究发现,塑料奶瓶是婴儿一个重要的微塑料来源。在1岁以前,婴儿通过PP材质的塑料奶瓶摄入的微塑料颗粒为14600个到455万个不等。这个统计还没有算上硅胶咬嘴释放的微塑料颗粒。
面对这个情况,最好的选择是给孩子用玻璃奶瓶,但玻璃奶瓶确实有一些缺点,比如它们更容易被打碎,而且比较重,需要大人全程辅助,会有点“废家长”。
·塑料瓶装水
塑料瓶装水、饮料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喝,它们同样是微塑料的来源之一。
2018年的一项研究,从中国、美国、巴西、印度等9个国家购买了11个国际大品牌的塑料瓶装水。结果93%的瓶装水中都检测出了微塑料,平均每升瓶水中粒径大于100微米的微塑料颗粒有10.4个,小于100微米的微塑料颗粒大约有325个。
但2024年1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又将这个数值提高了好几个数量级。这项研究调查了美国市面上3个常见的矿泉水品牌,并且将100纳米(即0.1微米)以下的塑料颗粒也纳入了检测范围,结果发现每升瓶装水中的微塑料+纳米塑料颗粒在24万个,其中90%都是粒径在1微米以下的塑料颗粒,之前的研究大大低估了微塑料的含量。
这项研究还发现,虽然大部分瓶装水的水瓶都是PET材质的,但是瓶装水里的微塑料颗粒远不止PET塑料这一种,说明瓶装水在生产过程中,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微塑料污染源。
美国市场上三种常见品牌矿泉水中微塑料颗粒类型,图片来源,参考文献8
所以,少喝塑料瓶装,不仅仅能减少塑料垃圾污染,同样也能减少我们摄入的微塑颗粒。
·茶包
很多酒店提供的茶叶往往是茶包的形式。它们也是微塑料的重要来源。如果你使用的是无纺布茶包,很遗憾,它的材质也是塑料的。
文章发现,使用95摄氏度的开水冲泡一次茶包,就可以释放出11.6亿个微塑料以及31亿个纳米塑料,这个数量是非常惊人的。
茶包上的塑料纤维以及掉落的微塑料颗粒,图片来源,参考文献:9
好在这个来源很容易掐断,直接使用散装茶叶就行了。虽然容易喝到茶叶,但也能减少不必要的微塑料摄入。
·海绵洗碗布
202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发现,平时我们洗碗海绵洗碗布,同样是一个潜在的微塑料来源,这些海绵跟餐具摩擦破损之后,每克可以释放650万个微塑料颗粒。
所以,在你洗碗的时候,建议在用海绵洗碗布清洗之后,再用清水冲一冲,去掉可能残留在餐具表面的微塑料颗粒。
不必过度恐慌
虽然前面提到了大量的微塑料来源,几乎是防不胜防,我们对此也不必过于担心。
前面提到的关于茶包的研究,研究者也指出,茶包中产生的微塑料颗粒并不会造成急性毒性风险。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微塑料颗粒都能被人体吸收,很多会直接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对于微塑料颗粒在人体中的吸收率,以及吸收的微塑料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体健康,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
而在更具体的研究成果出来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尽量减少微塑料的摄入。
参考文献:
[1] Thompson R C, Olsen Y, Mitchell R P, et al. Lost at sea: where is all the plastic?[J]. Science, 2004, 304(5672): 838-838.
[2] Bruch C, Mengerink K, Harrison E, et al. Marine litter legislation: A toolkit for policymakers[J]. Environmental Law Institute (ELI)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2016, 109.
[3] Collignon A, Hecq J H, Galgani F, et al. Annual variation in neustonic micro-and meso-plastic particles and zooplankton in the Bay of Calvi (Mediterranean–Corsica)[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4, 79(1-2): 293-298.
[4] Roslan N S, Lee Y Y, Ibrahim Y S, et al. Detec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tissues and organs: A scoping review[J]. Journal of Global Health, 2024, 14: 04179.
[5] Zhang, J.; Wang, L.; Trasande, L.; Kannan, K. Occurrence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and Polycarbonate Microplastics in Infant and Adult Feces. Environ. Sci. Technol. Lett. 2021, 8 (11), 989– 994, DOI: 10.1021/acs.estlett.1c00559
[6] Hussain K A, Romanova S, Okur I, et al. Assessing the release of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from plastic containers and reusable food pouches: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 57(26): 9782-9792.
[7] Mason S A, Welch V G, Neratko J. Synthetic polymer contamination in bottled water[J]. Frontiers in chemistry, 2018, 6: 389699.
[8] Qian N, Gao X, Lang X, et al. Rapid single-particle chemical imaging of nanoplastics by SRS microscop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121(3): e2300582121.
[9] Hernandez L M, Xu E G, Larsson H C E, et al. Plastic teabags release billions of microparticles and nanoparticles into te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9, 53(21): 12300-12310.
[10] Su Y, Yang C, Wang S, et al. Mechanochemical formation of poly (melamine-formaldehyde) microplastic fibers during abrasion of cleaning sponge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4, 58(24): 10764-10775.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