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4月20日,巴氏消毒法诞生

巴氏灭菌法又称巴氏消毒法,得名于其发明人法国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1862年,巴斯德发明了一种能杀灭牛奶里的病菌,但又不影响牛奶口感的消毒方法,即巴氏消毒法。这一发明不仅革新了食品加工与保存技术,更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巴斯德与巴氏消毒法的起源

路易斯·巴斯德,被誉为“微生物之父”,是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他的一生在微生物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巴氏消毒法的诞生,源于巴斯德对酒类保存问题的深入研究。

19世纪中叶,法国酿酒业面临一个严峻挑战:新酿造的酒常常在储存过程中变酸,严重影响了酒的品质与销售。拿破仑三世的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邀请巴斯德寻找解决方案。

巴斯德利用自己在微生物学领域的知识,开始探索酒变酸的原因。他通过实验发现,导致酒变酸的罪魁祸首是乳酸杆菌等微生物。为了杀死这些微生物,同时又不破坏酒的风味,巴斯德尝试了不同的加热方法。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将酒短暂加热到50-60℃(具体温度依酒的种类而定),并保持一段时间,就足以杀死酒中的微生物,而且不会牺牲酒的口感品质。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的原理与应用

巴氏消毒法的核心原理在于,利用较低的温度(通常在60-90℃之间,具体温度和时间依液体种类及所含微生物性质而定)短暂加热,以杀死液体中的微生物,从而达到保质效果。这种方法既能有效杀灭有害微生物,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的营养成分和风味。

起初,巴氏消毒法主要用于葡萄酒和啤酒的消毒保存。后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巴氏消毒法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牛奶、果汁等液态食品的消毒处理。特别是牛奶,经过巴氏消毒法处理后,不仅能有效杀灭结核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还能保留牛奶的原味和营养成分,口感较常温奶更佳。因此,巴氏消毒奶成为了世界上消耗量最多的牛奶品种之一。

此外,巴氏消毒法还不断发展完善,出现了高温瞬时消毒等变体。这种方法将待消毒的液体食品加热到更高温度(如72℃),但保持时间更短(如15秒),能在较好地保持原有风味的同时更有效地杀死耐热有机体,且可连续进行,适于大规模灭菌操作。

巴氏消毒法的发明,对食品工业和公共卫生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革新了食品加工与保存技术,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和保质期,还极大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牛奶行业,巴氏消毒法的应用使得牛奶能够更安全、更便捷地供应给消费者,从而保障了人们的健康。

参考来源:《陕西科技报》《新民周刊》《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