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县委书记的楷模”焦裕禄在治理兰考风沙的过程中,种植大树成为其一项卓有成效的绝招。

这些参天大树不仅能够有效地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还是制作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的理想材料,被誉为兰考县的“致富树”。

为了纪念焦裕禄,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们叫“焦桐”。

图片

焦书记与泡桐树苗 (兰考媒体人刘俊生摄)

焦桐的学名为兰考泡桐,是玄参科泡桐属落叶乔木。

值得一提的是,此名字中的“泡”字,常有人误读为pào,这一现象甚至出现在某些电视台主持人的口中。

泡”在此的正确发音应为pāo,意指一种松软而虚空的物质。**这一细节蕴含了泡桐树木独有的轻盈与韧性,也提醒我们在传承与纪念中保持对知识的严谨与尊重。

古老树种 乐器佳材

玄参科是管状花目(按恩格勒系统)下的一大类,因其花朵的绮丽与药材的卓越品质而著称。

此科不仅包含诸如黄芪、人参、丹参等具有显著药用价值的草本植物,还孕育树形高大、花朵秀丽的泡桐。

泡桐家族成员包括毛泡桐、白花泡桐、兰考泡桐等七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种植,并逐渐遍布全国。

它们身姿挺拔,宛如大地上的绿色巨人,树高可达三十余米。树皮随时间流转,由初时的光滑细腻逐渐蜕变为粗糙斑驳,灰、灰褐或灰黑的色调交织。

泡桐枝叶繁茂,叶片宽阔且拥有长柄,它们在风中轻盈摇曳,如同翠绿的羽毛,为蓝天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图片

亭亭如盖的兰考泡桐 (兰考媒体人李广通摄)

泡桐之美,尤为人称道的是花朵。泡桐花形似喇叭,色彩为紫色或白色,大而艳丽。它们通常在三四月份绽放,尤以清明节前后为盛,故有“清明一候桐始华”之美谈。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泡桐花开之日,往往也是寄托思念、缅怀亲人之时。

图片

泡桐名字妙处首推“泡”字。该字右边的“包”字尤为精髓。

甲骨文中的“包”字,形似怀孕妇人;金文则更加形象地表示为圆滚滚的肚子里孕育着婴儿的雏形;小篆、隶书则进一步简化为“包”字。

图片

从“泡”字中,我们不难推测泡桐是一种质地虚而松软的树木,正如婴儿相对于成人而言,显得柔软而虚弱。

事实的确如此。泡桐生长迅速,幼苗通常在两三年间便能亭亭玉立。其木质轻而不密实,虽不适宜作为栋梁之材,但却是制作古筝、古琴等乐器的上乘之选。

泡桐原产于我国,《诗经·庸风》“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中的“桐”便是指泡桐,这表明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将泡桐作为制作琴瑟的重要原材料。

北宋科学家陈翥在其著作《桐谱》中,更是对泡桐的栽培技术及其用途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介绍。

泡桐梧桐 种类不同

在植物世界中,泡桐与梧桐因名字相近且同为高大的落叶乔木,常令人产生混淆。

然而,仔细辨析,两者在树皮特征、花序形态及花期等多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从生物分类学上看,泡桐是管状花目的玄参科泡桐属,梧桐则是锦葵目的梧桐科梧桐属,两者分属不同的科属,无法进行嫁接。

泡桐的树皮多为灰色或灰褐色,随着年岁的增长,会逐渐形成纵裂痕,记录下岁月的痕迹。梧桐的树皮则呈现出青绿色,平滑细腻,因此又有“青桐”的美誉。

在花朵方面,泡桐的花朵硕大,色彩或为淡紫色,或为纯洁的白色,宛如大自然的杰作。而梧桐的花朵则相对较小,多为淡黄色,散发着淡淡的芬芳。

此外,泡桐的花期较早,通常在春意盎然的三四月份绽放,为大地增添一抹生机。而梧桐的花期则稍晚一些,主要在初夏的五至七月份盛开,与泡桐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两者都具“桐”一字,则是在古语中意指木材轻可做琴、船只用。

图片

图为梧桐和泡桐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城市街道两旁种植的所谓“法国梧桐”,实际上既非泡桐也非梧桐,而是悬铃木科悬铃木属的乔木。

图片

图为南京钟山风景区梧桐大道

这种树木以其独特的优势,常被用作行道树,其叶片能够吸收有毒气体并滞积灰尘,为城市环境净化作出重要贡献。

兰考泡桐 魅力独特

泡桐家族的诸多成员中,兰考泡桐以其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成为最为引人注目的存在。

首先,兰考泡桐在多个方面都展现出较其他泡桐更为优越的特性。

在纹路方面,兰考泡桐的纹理清晰而密集,杂色花纹错落有致,色泽更为深沉,赋予其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结构方面,兰考泡桐质地坚硬,耐用性和稳定性尤为突出,耐蚀、耐腐、耐高温,展现出卓越的物理性能。

在成长周期方面,兰考泡桐的生长速度较普通泡桐快二至四年,当地流传着“一年一根杆,两年粗如碗,三年能锯板”的俗语,生动描绘其快速成长的奇迹。

正因如此,经过北京乐器研究所对全国多个地区泡桐板材的深入研究与鉴定,兰考泡桐被公认为制作古筝、琵琶面板等乐器的最佳材料。兰考县也因此凭借兰考泡桐制作的民族乐器而闻名遐迩,并于2022年荣获“中国民族乐器之乡”的美誉。

其次,兰考泡桐还承载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它的名字与焦裕禄紧密相连,共同书写一段传奇佳话。

焦裕禄在偶然间听闻村民提及“兰考有三宝,泡桐花生和大枣”后,通过深入了解泡桐树的生长习性,并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与研究,毅然决定在兰考县广泛种植泡桐作为生态防护林的主要树种。

这一决策不仅成功种植出1000多万棵兰考泡桐,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带领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使兰考泡桐名声远扬,走向全国。

图片

中国绿化博览园河南园里的焦裕禄像(图源:郑州绿博园官网)

时至今日,当我们缅怀焦裕禄精神时,兰考县的“致富树”——兰考泡桐依然是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它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象征,更是焦裕禄精神与兰考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因此,我们更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准确传承兰考泡桐的名字与故事,让这份独特的魅力永驻人间。

参考资料

1.《兰考泡桐苗木顶芽耐寒性研究》,作者侯元凯、翟明普、聂爱社等,《CNKI》(2002)

2.《兰考泡桐种植技术与效益分析》,作者时德瑞、陈江平、文清岚、宋西娟,《农业与技术》2016年第6期

3.《泡桐种质资源的研究》,作者蒋建平、李荣幸、陶栋伟,《全国林木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1986)

作者:魏德勇 广东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刘颖 李培元

审核专家:董文攀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