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婷婷
审核:赵银龙
一、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肿瘤种类及流行病学
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肿瘤,其中最常见的两类是肾细胞癌和尿路上皮癌。
肾透明细胞癌:这是最常见的肾癌类型,占所有肾癌的 70%~80%。高发人群:50~70岁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2:1)。
流行病学:全球发病率约4.4/10万,与吸烟、肥胖、高血压密切相关。
尿路上皮癌:膀胱癌占泌尿系统肿瘤的 90%,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3倍,吸烟者风险增加2~6倍。肾盂/输尿管癌:较少见(占5%~10%),与长期接触化工染料(如芳香胺)或慢性尿路感染相关。
二、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筛查对象及检查方法
共同危险因素:吸烟、高龄、男性、家族史。
肾透明细胞癌:肥胖、高血压、长期透析导致的肾囊肿、遗传基因突变(如VHL基因)。
尿路上皮癌:职业接触化工毒物(如染料、橡胶)、长期使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反复尿路感染或结石。
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筛查主要针对高风险人群,目的是早期发现无症状病变以改善预后,不同肿瘤的筛查对象有所差异。
肾癌(以肾透明细胞癌为主)筛查对象:
1.中老年人群:50岁以上且有以下危险因素之一:长期吸烟、肥胖、高血压、慢性肾病(尤其透析患者)。2.家族遗传性疾病患者:VHL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者25岁起每年行腹部超声或MRI筛查。遗传性乳头状肾癌、Birt-Hogg-Dubé综合征等。3.长期透析患者:透析超过3年且患有获得性囊性肾病者,需每年影像学检查(超声或CT)。
膀胱癌及上尿路(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筛查对象:
1.吸烟者:吸烟史超过10年,或暴露于二手烟的人群(风险增加2~6倍)。2.职业暴露人群:长期接触化工染料(如芳香胺)、橡胶、皮革等致癌物者。3.慢性尿路刺激或感染患者:反复膀胱结石、长期留置尿管、反复尿路感染者;曾接受过盆腔放射治疗者。4.特殊用药史:长期使用环磷酰胺或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5.遗传易感人群:Lynch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患者,需定期尿液检查及膀胱镜筛查。
筛查方法:
超声:用于肾癌、膀胱癌初筛,可发现肾占位或膀胱壁增厚。
尿液检查:尿细胞学(癌症筛查初级手段,敏感度低但无创);荧光原位杂交(FISH)或尿液肿瘤标志物(如NMP22)。
CT尿路造影(CTU):针对上尿路肿瘤的高危人群。
膀胱镜:对存在血尿、职业暴露或慢性炎症者直接观察膀胱黏膜。
基因检测: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家族成员需做基因筛查(如VHL、FH基因)。
筛查周期:
一般高危人群:每年一次超声联合尿液检查。
遗传性综合征患者:根据指南每6~12个月行影像学检查。
透析患者:每6~12个月行肾脏超声筛查。
随访策略:术后2年内每3~6个月复查胸腹部CT,监测肺、肝等常见转移部位。肾脏肿瘤术后长期随访需关注对侧肾脏功能及新发肿瘤。
三、泌尿系统肿瘤相关的核医学检查方法
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相关的核医学检查方法为PET/CT肿瘤显像、全身骨显像、肾动态显像。PET/CT显像包括FDG(Fluorodeoxyglucose,氟代脱氧葡萄糖,反映人体糖代谢水平)显像及FAPI显像 ,常规的FDG显像在分化好的肾透明细胞癌时表现为轻度摄取,受肾脏本底影响肿瘤显示不突显。PET-FAPI显像是一种新型的分子影像技术,利用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 Inhibitor, FAPI) 作为显像剂,通过PET/CT或PET/MRI设备检测体内肿瘤病灶。其核心原理是:靶向FAP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的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 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FAPI分子与FAP蛋白特异性结合,使肿瘤病灶在PET图像上“显影”,从而定位肿瘤并评估其生物学行为。在泌尿系统肿瘤中FAPI显像潜力突出,检测传统影像难以发现的肾透明细胞癌转移灶(如腹膜后淋巴结、骨转移),区分膀胱癌肿瘤与术后瘢痕组织(FDG-PET显像易受炎症干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四、PET/CT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PET/CT在泌尿系统肿瘤中应用价值主要为:1.诊断与分期:对淋巴结转移、骨转移等远处转移敏感,尤其适用于高级别尿路上皮癌,部分肾透明细胞癌可能因肿瘤细胞代谢特点导致常规FDG PET/CT显像非高摄取,结合其他检查可做出诊断。2.疗效评估:帮助判断化疗或靶向治疗是否有效。3.复发及转移监测:在术后组织结构紊乱的背景下,依据代谢情况区分复发转移灶。
注意事项:FDG-PET显像检查前空腹4~6小时;控制血糖;检查前需排空膀胱;泌尿系统肿瘤延迟显像具有重要意义,注射显像剂后3~6小时再扫描称为延迟显像,主要为了减少尿液伪影(尤其适用于输尿管及膀胱癌),膀胱占位者延迟显像时可憋尿撑膀胱同时观察膀胱壁增厚情况。
五、全身骨显像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全身骨显像多用于不明原因骨痛患者,尤其怀疑肾癌转移者。另外很多患者因为骨痛就诊,并不知道存在骨转移及恶性肿瘤,全身骨显像既能够诊断骨转移,同时能够通过骨显像的SPECT/CT断层显像发现可疑的肾脏肿瘤,从而提示原发灶的位置。肾癌骨转移多为“溶骨性破坏”,骨显像可显示为放射性异常浓聚灶(“热区”)或稀疏区(“冷区”)。
注意事项:检查前无需空腹,注射显像剂后2~6小时显像,等候过程中多喝水,排尿时避免尿液污染衣物,检查前需排空膀胱,必要时导尿,避免放射性尿液掩盖盆部病灶。
六、肾动态显像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应用与注意事项:术前术后肾功能的“守护者”
肾动态显像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应用价值:1.术前评估:肾动态显像通过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判断患者能否耐受肾脏部分或全部切除。2.术后监测:评估剩余肾脏能否代偿(如GFR>30 mL/min提示功能尚可),早期发现术后肾功能衰竭或尿路梗阻。
注意事项:检查前无需空腹,检查前30~60min饮水300~500ml,显像前排空膀胱。
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诊疗需结合影像学、病理学和核医学技术。PET/CT、全身骨显像和肾动态显像等核医学检查在发现转移、评估疗效和保护肾功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