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回暖,蛇出动

4 月 14 日,通用技术航天医科湖南航天医院动物致伤中心接诊了一位 56 岁的男性患者刘叔叔。当日在田间采摘野菜时,刘叔叔右手不慎被毒蛇咬伤,伤口处迅速出现肿胀,且症状持续加重。家属见状,立即将其送往湖南航天医院动物致伤中心

经医生详细诊断,确认其为蝮蛇咬伤。在医院的及时救治与专业处理后,刘叔叔右手的肿胀和疼痛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病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正逐步康复。

被蛇咬伤后,你必须知道的“急救密码”

一、认知误区

民间流传的急救偏方正在制造二次伤害:用嘴吸吮伤口可能造成施救者中毒,刀割放血会加速毒素扩散,草叶敷伤口可能引发严重感染。

更危险的是,超过60%的伤者因无法及时识别毒蛇种类而延误治疗。2020年云南某医院接诊案例显示,患者误将原矛头蝮咬伤当作无毒蛇咬伤,自行处理8小时后才就医,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二、毒蛇攻击的生物密码

我国分布的60余种毒蛇中,眼镜蛇科(神经毒素)可使人在1小时内呼吸麻痹,蝰科(血液毒素)引发全身性出血,蝮蛇(混合毒素)兼具双重杀伤力。毒液中的蛋白酶能在10分钟内溶解肌肉组织,凝血毒素会让血液变成"果冻状"。

最新研究表明,五步蛇毒液中的金属蛋白酶能直接攻击血管内皮细胞,这正是其导致组织溃烂的核心机制。

三、黄金30分钟救命法则

1. 即刻制动:保持伤口低于心脏,减少肢体活动可使毒素扩散速度降低70%。

2. 解脱束缚:立即摘除戒指、手镯等物品,防止肢体肿胀后造成缺血性坏死。

3. 压力固定:使用弹性绷带从咬伤远端开始缠绕(压力维持在40-70mmHg),这项急救技术可使神经毒素中毒者的存活时间延长3倍。

4. 精准记忆:用手机拍摄蛇体特征,切忌徒手捕捉。医学研究显示,准确识别蛇种可使抗毒血清使用效率提升90%。

四、现代医学的解毒密钥

抗蛇毒血清仍是唯一特效解毒剂,值得警惕的是,临床统计显示超过35%的严重中毒病例存在延迟就医现象,当出现视物模糊、伤口渗血不止、酱油色尿液等危险信号时,每延误1小时救治,死亡率将上升12%。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航天医院 黄扩军 杨静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