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创新技术引领心律失常治疗新格局

2025年,中国医疗科技领域迎来一项重大突破: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胜华教授团队牵头研发的国产心脏脉冲电场消融(PFA)系统正式获批上市,标志着我国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并逐步迈向国际前沿。

脉冲电场消融技术通过释放高电压脉冲,在心肌细胞膜上形成不可逆的纳米级电穿孔,精准破坏异常电信号传导路径,从而治疗房颤等心律失常疾病。与传统射频消融或冷冻消融相比,PFA具有三大核心优势:

精准组织选择性:仅靶向消融心肌细胞,避免对周围食管、神经等组织的损伤,显著提升安全性。

手术效率提升:平均手术时间缩短至1小时以内,传统射频消融需2小时以上;单次放电可覆盖更大病灶区域(如玄宇医疗的10mm环形导管单次消融面积提升3倍)。

减少并发症:临床试验显示,PFA术后未发生严重器械相关不良事件,且溶血风险降低50%。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牵头完成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国产PFA系统在161例受试者中,12个月随访成功率高达83%,玄宇医疗的多通道系统更达到85.07%的长期成功率。首例应用该技术的60岁女性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验证了技术的成熟性。

专家指出,PFA技术的下一步发展需聚焦复杂病例(如持续性房颤)的综合解决方案,并推动三维标测、磁定位导航等技术的整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启明教授强调,医工结合模式是持续创新的关键,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临床需求导向的研发路径。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企业的加入正重塑竞争格局。据预测,2032年中国电生理市场规模将达419.7亿元,国产PFA系统有望凭借技术优势与成本效益,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心脏脉冲电场消融技术的突破,不仅是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自主创新的缩影,更为全球数千万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治疗选择。随着国产技术的持续迭代与临床推广,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