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正常人在凝血和抗凝之间存在着相对平衡,但一些因素如遗传、获得性或外部状况等都可能会导致这种相对平衡向着凝血的方向倾斜,进而导致静脉或动脉血栓的形成。而实际上,血栓可能阻塞血流,脱落后还会堵塞血管,从而影响多个器官,导致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的改变,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是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

众所周知,对于血栓性疾病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但这一浅显的道理得以施行却实属不易。在20世纪,人们发现牲畜食用发霉的田苜蓿干草后会导致出血,从而注意到了双香豆素。后来发现,双香豆素具有干扰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的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利用双香豆素的衍生物来灭鼠,却意外地筛选获得了华法林。

在1954年,美国FDA批准华法林作为抗凝药物用于临床,这一经典的抗凝药物开始登上人类正式的历史舞台。但是一开始,很多人难以接受灭鼠药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直至1955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突发心梗,医生给予华法林进行治疗且获得成功,人们的疑虑才被逐渐打消。从此华法林开始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事实上这一经典的药物在抗凝界整整辉煌了半个世纪。

抗凝治疗包括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与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等。然而这些药物都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如狭窄的治疗窗,大都需要肠外给药,以及食物和药物、药物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回到经典的华法林,作为维生素K的拮抗剂,其预防血栓栓塞确实非常有效,而且还是当时唯一可以口服的抗凝药物,使用上颇为方便。

如前所述,华法林及其衍生物在抗凝界的“江湖”统治地位超过了50年,然而其劣势也逐渐显露,如药效因人而异,治疗窗口窄,需要频繁的进行浓度监测与剂量调整(即需要频繁抽血化验),容易受到同食食物的影响,起效较慢等。甚至于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产品都会存在疗效和副作用的较大差异,以至于当时出于安全考虑全美只有10余家药企被允许生产华法林,患者换药更是慎之又慎,唯恐出血。终于,在华法林上市50多年之后,一种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问世了。

早在1992年,人们就利用X射线晶体学技术发现了凝血酶抑制剂的构象。这一科学成果促使人们设计出了一类新的抑制剂,它们对人体的凝血酶具有更高的抑制效力,并且具有可接受的代谢稳定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最初人们获得的是希美加群,作为一种口服的前体药物,可以降解为活性药物。在2004年,希美加群在德国获批上市,用在择期进行的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中,以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形成。然而,该药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即肝毒性,最终导致企业不得不在2006年将其撤市。

而本文的主角达比加群的研发始于1992年,同样是德国的研发团队以凝血酶为靶点,从数千种化合物中筛选出了达比加群(该项工作至1996年完成),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体内外的有效性,因其在静脉给药后表现出较长的抗凝持续时间和高剂量耐受性而被最终锁定,但由于高极性的问题,该药口服吸收并不完全。科学家们反复研究,合成了多种前药,最终确定达比加群酯是一种最佳的临床选择。体外动物实验显示,该药表现出强而持久的抗凝作用且副作用较小。鉴于其优良的药效和相对的安全性,被认为可能具备临床应用的潜质,由此达比加群酯被选择用于临床开发了。

事实上,达比加群酯起效快(摄入后2 ~ 3小时即达到血浆浓度峰值),半衰期为12~14小时(1天2次给药为宜),因其采取浓度依赖的方式特异性阻断凝血酶,所以不需要常规进行监测(即不需要频繁抽血化验),也没有药物和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不被细胞色素p450酶所代谢,并且对于中度肝病也不需要进行剂量调整。但需要注意的是,达比加群酯是P-gp转运体的底物,与运用该转运体的药物(如维拉帕米,胺碘酮,利福平)合用时需要进行剂量调整。

2005年,在著名的旨在比较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房颤患者抗凝疗效的大规模的III期临床研究(RE-LY研究)中,纳入了44个国家的全球951个中心的18113名具有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结果表明,低剂量组的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的疗效相当,但安全性更高,而高剂量的达比加群酯比华法林组疗效更好,安全性相当。

最终,2008年达比加群酯在英国上市,2010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2013年获CFDA的批准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用以预防存在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成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2020年,一家著名国企获批首仿的达比加群酯在国内上市,通过了生物等效性试验验证与原研药在空腹和餐后状态下的等效性研究,为患者提供了价格更低的选择,保障了药物的可及性。

达比加群酯可用于预防房颤患者卒中及预防骨科及膝关节手术后血栓形成,是一种有效的、可逆的、直接的凝血酶抑制剂,具有良好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但和所有抗凝剂一样,该药最常见的副作用还是出血。此外,与达比加群酯相关的轻至中度消化不良也曾有报道。但事实上相较于华法林,达比加群酯的副作用一般是轻微和短暂的,可以通过将该药与一大杯水、食物或质子泵抑制剂一起服用来加以控制。但在重度肾功能受损、显著的活动性出血、有大出血显著风险的病变等情况下禁用该药。还有,与P-gp转运体的诱导物(如:利福平、贯叶连翘(金丝桃)、卡马西平或苯妥英等)联合使用会降低该药的血药浓度,因此应该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漏服了达比加群酯,若距下次用药时间超过6小时则可以补服,否则跳过即可,不用补服。

综上,作为继华法林之后 50多年来首个上市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是心血管领域最为重要的药物之一。事实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药物的迭代绝不会再停留在“世纪”这一时间长度上了,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新型药物都会有逐渐淡出临床的一天。之于抗凝药物而言,有效控制血栓形成且避免出血是一条永恒的临床“红线”,药物疗效好、副作用小将是不变的临床用药准则,进而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插图(原创)
王芳漫画工作室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