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约394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1/3,发病以缺血性卒中为主,约占72%,脑出血占22%,蛛网膜下腔出血占6%。目前,我国患病的卒中患者达2800多万人,可以说是天雷滚滚,每一颗的燃爆都可能是致命的!


“脑血管病”这颗雷的危害有多大

《柳叶刀》发布的最新一项有关全球疾病、损伤和危险因素负担(GBD)的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全球人口增长,老龄化人口增加,以及人们暴露于环境和行为危险因素的机会大幅增加,在1990年至2021年期间,全球脑卒中疾病负担迅速上升。在全球范围内,2021年新发卒中病例数增至1190万(较1990年增长70%),脑卒中幸存者增至9380万(增长86%),脑卒中相关的死亡人数增至730万(增长44%),成为全球第三大死因。
2022年我国居民主要死因监测数据显示,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恶性肿瘤,约占27%、心脏病(含缺血性心脏病),约占23%、脑血管病(卒中),约占20%、呼吸系统疾病,约占10%、伤害(如交通事故等),约占5%。我国因卒中死亡占总死亡的20%,是我国居民第三大死因。
2013年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首发卒中的平均年龄为66岁,病例中男性居多,农村地区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地区。从地域上看,东北地区的卒中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前,华中地区的卒中标化患病率最高。

细品以上数据,一定有所发现。一是这颗雷的威力很大;二是这颗雷的形成和引爆,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脑血管病”的认知以及地域生活习惯的差异。

为“脑血管病”这颗雷画个像
缺血性
脑血管病

出血性
脑血管病

颅内静脉
血栓形成

脑血管病,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1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有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称TIA)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小时或存在影像学证实的新发脑梗死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指由于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临床症状一般多在1-2小时内恢复,不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且影像学上没有急性脑梗死的证据。
2
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出血:指原发性非创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卒中。
3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脑静脉或静脉窦回流受阻的一组血管病变。
天雷滚滚,仍有机会远离

数据显示,导致1990年至2021年期间全球脑卒中负担大幅增加的原因主要为:
高体质指数(BMI,增长88%)
高温(增长72%)
高血糖(增长32%)
含糖饮料高摄入(增长23%)
缺乏体力活动(增长11%)
高收缩压(增长7%)
omega-6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低(增长5%)
“2021年,全球脑卒中的五大危险因素分别是,高收缩压、大气颗粒物污染、吸烟、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家庭室内空气污染。”
找准靶点,开展脑血管病的风险评估
评估
人群
原则上应覆盖35岁以上、具有一个及以上脑血管病主要风险因素的高危人群。
评估
内容
重点评估在生活中可以进行干预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超重肥胖,以及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和缺乏身体活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投资就有收获,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01.
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血管病的首要任务。
⑴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包括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
130/80mmHg以下。
⑵
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血压可控制在
140/90mmHg以下。
⑶
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之一。不同地区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与钠盐平均摄入量显著正相关,钾摄入量与血压呈负相关。
⑷
体重增加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腹型肥胖者容易发生高血压。
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应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减少钠盐的摄入、增加钾的摄入,合理膳食,控制体重、不吸烟、限制饮酒、合理运动、减轻精神压力。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没有达到高血压标准,但血压处于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的人群,更应树立早预防的理念,注意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小贴士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版)》将高血压分为以下三级:

02.
做好糖尿病管理

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定期血糖检测不可少!必要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或OGTT(糖耐量试验)的检测。
对于糖尿病患者,推荐血糖控制目标:HbA1c<7%,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要避免出现低血糖和高血糖急症的发生。
03.
做好血脂异常
的干预

倡导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脂检测。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是首要控制目标。
根据自身情况,快速确定LDL-C控制目标值

注: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吸烟、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 mmol/L、体质指数(BMI)≥28kg/m2、有早发(男性<55岁,女性<65岁)ASCVD家族史。
🔺:存在2个及以上临床风险情况者,LDL-C目标值要控制在<1.8mmol/L。
04.
心房颤动
筛查治疗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多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肌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
房颤并发血栓的危险性较大,尤以脑栓塞危害最大,常可危及生命或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体检时,需注重心房颤动的筛查,提高心房颤动的检出率。
05.
不健康生活
方式干预

⑴
体重管理:吃动平衡,防止超重和肥胖发生。体质指数(BMI)应控制在18.5-23.9kg/m2。合理制定减重目标,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0.5kg,6个月内减少体重的5%-10%。
⑵
戒烟限酒;
⑶
合理膳食:
🔷膳食种类多样化;
🔷膳食中约80%的钠盐来自烹调用盐和各种腌制品,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大约一个啤酒瓶盖的量);
🔷减少糖的摄入量,少喝、不喝含糖饮料。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小贴士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定义:
含糖饮料,是指在制作饮料的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且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
含糖饮料:>5克/100毫升;
高糖饮料:≥11.5克/100毫升。
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具有甜味特征,包括单糖和双糖,常见的有蔗糖、果糖、葡萄糖、果葡糖浆等,统统都是添加糖!在查看配料标签时注意查看。

健康NO.1
“84%的脑卒中负担与23个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关”!只要肯行动,一切都有可能改善。
坚持预防为主,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的首选策略和措施,是促进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信息资料来源:
1.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2.《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年)》
3.《柳叶刀》每年新增1200万例脑卒中,空气污染、高温和代谢危险因素导致发病率上升
撰稿:dongli
编辑:黄 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