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进步,很多早发现、早治疗的肿瘤逐渐成为可控制的慢性病,规范治疗之后,患者生存率越来越高。在各种对付肿瘤的手段中,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擅长精准“定点拔除”肿瘤细胞,但与此同时,治疗也可能会引起皮肤不良反应。

在肿瘤治疗中,如何捍卫皮肤这座“人体城墙”?

肿瘤患者遭遇皮肤糜烂

54岁的王女士患肝癌4年,一直应用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8个月前,由于肿瘤进展,改为PD-1/CTLA-4“双抗”治疗。让人始料未及的是,3周前,王女士在“双抗”治疗后出现全身瘙痒性皮疹。数天后,全身皮肤和黏膜糜烂,不仅异常疼痛,还伴有恶臭,患者逐渐丧失行动能力

经当地医院介绍,王女士转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治疗。“当时,患者皮肤糜烂、剥脱、渗液等超过全身体表面积的90%。”皮肤科主任杨骥介绍,这场“皮肤保卫战”面临四大风险

其一,患者考虑为中毒性坏死性表皮松解症,该病为皮肤科重症死亡率高,需要及时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治疗。但恶性肿瘤患者一般状态差,皮肤腐烂明显,治疗期间可能会增加多种感染发病风险,甚至出现脓毒血症。由于该患者粘膜糜烂明显,糖皮质激素治疗还可能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等风险。

其二,患者伴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恶性肿瘤病史、一般状态差、骨髓抑制状态,随时可能出现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其三,患者皮肤糜烂腐烂明显,水、电解质丢失较多,内环境紊乱,体温调节可能会出现问题。而且其进食、静脉置管困难,随时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心跳骤停等风险。

其四,患者疼痛明显,换药、护理配合度差,护理难度大。

多学科诊疗守护“人体城墙”

中山医院皮肤科、营养科、感染科、肿瘤内科、内分泌科、眼科、血液科、护理团队等,通过多学科会诊确定综合方案。经过护理团队每日床旁换药护理,一周后,王女士转危为安,不仅皮肤黏膜转干燥,感染控制,内环境状态也得到纠正,继而转入当地医院进一步后续治疗。

在此次“皮肤保卫战”中,PD-1抑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是“导火索”。近日,由杨骥主编的国内首部《肿瘤靶向药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皮肤病》出版发行,书中对多年临床诊疗经验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涵盖肿瘤靶向药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治疗等多个方面。全书资料翔实、内容新颖、图文并茂,弥补现阶段相关皮肤病的诊疗空缺为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提供参考,近期也发布了“多学科专家共识”。杨骥提醒,尽管皮疹是肿瘤“靶免”治疗过程中的正常反应,但切勿轻视或忍耐,必要时需尽快就医。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

点击“阅读原文”   警惕,卫生间最脏的角落竟是它!每天可能正在淋“细菌雨”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