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让“黑眼圈”成了热门话题,不少网友调侃自己拥有“哪吒同款”黑眼圈。但黑眼圈真的只是熬夜的产物吗?如何科学应对?今天带你一探究竟!

黑眼圈四大类型,你属于哪一种

黑眼圈并非单一现象,医学上根据成因分为四类:  

1.素型黑色素沉积导致,呈灰褐色,与遗传、日晒、炎症后色素沉着有关。  

2.血管型:熬夜党的“标配”!因眼周血液循环不畅,呈现青紫色,睡眠不足或鼻炎患者常见。  

3. 结构型:泪沟、眼袋等凹陷形成阴影,随年龄增长或皮肤松弛加重,灯光下更明显。  

4. 混合型:同时存在两种以上类型,治疗时需多管齐下。

黑眼圈背后的“隐形推手”

除了熬夜,这些因素也会让你“喜提”黑眼圈:

遗传:天生皮肤薄、色素易沉积。  

疾病:过敏性鼻炎、贫血、肝肾功能异常可能加重黑眼圈。  

生活习惯:长期用眼疲劳、吸烟、高盐饮食、防晒不足。  

中医视角:肝气郁滞、脾虚湿重、肾阴不足等体质问题也可能表现为黑眼圈。

对症下药,告别“熊猫眼”

1. 色素型: 

医美:皮秒激光、光子嫩肤分解黑色素。  

外用:含维生素C、烟酰胺的护肤品辅助淡化。  

2. 血管型:

调整作息:保证7-9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热敷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搭配咖啡因眼霜缓解淤滞。  

3. 结构型:

填充或手术:玻尿酸填充泪沟、手术祛眼袋。  

激光紧肤:改善皮肤松弛。  

4. 混合型:需医生综合评估,联合激光、填充等手段。

小贴士:医美或手术要遵循专业医嘱哦!

日常护理,预防胜于治疗

防晒:紫外线会加重色素沉积,出门戴墨镜或涂抹眼部防晒。  

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柑橘类)、维生素K(菠菜)和抗氧化食物(坚果)。  

护肤:选择温和眼霜,避免过度摩擦眼周。  

中医调理:疏肝解郁(如玫瑰花茶)、健脾祛湿(如薏米红豆汤)。

何时需要就医

黑眼圈长期不退或伴随以下症状,需警惕健康问题:  

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可能贫血)。  

鼻塞、频繁打喷嚏可能过敏性鼻炎)。  

眼周水肿、尿频可能肾功能异常)。 

结语

黑眼圈不仅是颜值“杀手”,更是体现身体健康的“红绿灯”!与其盲目跟风买贵妇眼霜,不如先调整作息、科学护理。如果尝试多种方法仍无改善,建议及时咨询医生,从内到外找回明亮双眸!

资料参考 :

曲剑华,如何赶走黑眼圈,中医健康养生,2016.3;

陈雪,黑眼圈的真相,科学与生活,2022.3;

吉喆,黑眼圈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大众健康报,2022.5.26;

撰稿 | 吴晓斌

图片 | 摄图网/创客贴

审核 | 范磊 袁玲俐 许明佳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