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让“黑眼圈”成了热门话题,不少网友调侃自己拥有“哪吒同款”黑眼圈。但黑眼圈真的只是熬夜的产物吗?如何科学应对?今天带你一探究竟!

黑眼圈四大类型,你属于哪一种
黑眼圈并非单一现象,医学上根据成因分为四类:
1.色素型:黑色素沉积导致,呈灰褐色,与遗传、日晒、炎症后色素沉着有关。
2.血管型:熬夜党的“标配”!因眼周血液循环不畅,呈现青紫色,睡眠不足或鼻炎患者常见。
3. 结构型:泪沟、眼袋等凹陷形成阴影,随年龄增长或皮肤松弛加重,灯光下更明显。
4. 混合型:同时存在两种以上类型,治疗时需多管齐下。


黑眼圈背后的“隐形推手”
除了熬夜,这些因素也会让你“喜提”黑眼圈:
遗传:天生皮肤薄、色素易沉积。
疾病:过敏性鼻炎、贫血、肝肾功能异常可能加重黑眼圈。
生活习惯:长期用眼疲劳、吸烟、高盐饮食、防晒不足。
中医视角:肝气郁滞、脾虚湿重、肾阴不足等体质问题也可能表现为黑眼圈。

对症下药,告别“熊猫眼”
1. 色素型:
医美:皮秒激光、光子嫩肤分解黑色素。
外用:含维生素C、烟酰胺的护肤品辅助淡化。
2. 血管型:
调整作息:保证7-9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热敷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搭配咖啡因眼霜缓解淤滞。
3. 结构型:
填充或手术:玻尿酸填充泪沟、手术祛眼袋。
激光紧肤:改善皮肤松弛。
4. 混合型:需医生综合评估,联合激光、填充等手段。
小贴士:医美或手术要遵循专业医嘱哦!


日常护理,预防胜于治疗
防晒:紫外线会加重色素沉积,出门戴墨镜或涂抹眼部防晒。
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柑橘类)、维生素K(菠菜)和抗氧化食物(坚果)。
护肤:选择温和眼霜,避免过度摩擦眼周。
中医调理:疏肝解郁(如玫瑰花茶)、健脾祛湿(如薏米红豆汤)。

何时需要就医
若黑眼圈长期不退或伴随以下症状,需警惕健康问题:
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可能贫血)。
鼻塞、频繁打喷嚏(可能过敏性鼻炎)。
眼周水肿、尿频(可能肾功能异常)。
结语

黑眼圈不仅是颜值“杀手”,更是体现身体健康的“红绿灯”!与其盲目跟风买贵妇眼霜,不如先调整作息、科学护理。如果尝试多种方法仍无改善,建议及时咨询医生,从内到外找回明亮双眸!
资料参考 :
曲剑华,如何赶走黑眼圈,中医健康养生,2016.3;
陈雪,黑眼圈的真相,科学与生活,2022.3;
吉喆,黑眼圈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大众健康报,2022.5.26;
撰稿 | 吴晓斌
图片 | 摄图网/创客贴
审核 | 范磊 袁玲俐 许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