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能量过剩和代谢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脂肪肝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另外,药物导致肝病也不少。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防治“脂肪肝”和“药物肝”?

脂肪肝患者的饮食诀窍

与能量过剩和代谢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脂肪肝,与血脂异常、高血糖、高血压相互影响,共同促进肝硬化、肾脏病、心血管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病。节制饮食、增加运动、修正不良行为是治疗脂肪肝及其并存的代谢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最为重要的措施。
合并超重和肥胖的脂肪肝患者通过饮食治疗减重越多,健康获益越大。1年内减重3%~5%,可逆转单纯由营养过剩导致的脂肪肝;减重7%~10%,可缓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减重10%以上,甚至能逆转纤维化,并使血脂、血糖、血压、转氨酶水平恢复正常。近期体重增加的“瘦型”脂肪肝患者,往往存在腹型肥胖或肌少症性肥胖,也要适当减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必须坚持“能量赤字”的饮食治疗。无论是低碳饮食、低脂饮食,还是间断性禁食、地中海饮食,都有助于减轻体重。每天减少500~1000 千卡(1 千卡≈ 4.186 千焦)能量摄入,坚持半年以上,就能减少肝脂肪含量并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
摄入富含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的食物,以及精制碳水化合物、含糖饮料、深加工食品等能量密集食品,与患肥胖和脂肪肝相关,而摄入新鲜水果、绿色蔬菜、全谷物、富含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可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风险,故患者应在控制能量摄入的基础上,调整饮食结构。
此外,平时还应多饮水,控制钠(盐)摄入量,并避免吸烟、饮酒、不规则进食(不吃早餐、常吃夜宵、喜吃零食)、熬夜、久坐少动等。
疏肝健脾,调治脂肪肝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常从痰湿、湿热入手,注重脏腑功能的整体调理。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肝主疏泄,肝胆之气机通畅与否,直接影响体内湿浊的累积。脾气虚弱、过食肥甘厚味、情志不遂等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调、肝胆疏泄不利,从而形成痰湿、湿热蕴结于肝的病理状态,可运用健脾化湿、疏肝利胆等方法进行调治。
脾喜健运而恶湿浊,可适度进食健脾化湿之品,如山药、薏苡仁、莲子、茯苓、白术等,与全谷物、豆类同煮成粥,如扁豆山药粥、薏苡仁粥,可助运化,从而改善脂肪代谢;脾胃喜温不喜寒,可选用温性食材,如陈皮、藿香等,可理气、健脾、化湿,以防胀满;还可适度加入健脾理气、疏肝助运的食材或药食同源之品,如山楂、佛手、麦芽等,促进食物消化,避免湿浊郁积于肝。其中,山楂、陈皮、茯苓、佛手等药食两用之材可代茶饮,作为日常调理。必要时,可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健脾化湿、利胆排浊的中成药或方剂,如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加减等,以改善肝脏脂肪代谢。
中医食疗强调辨证施膳,比如:湿热偏盛者宜食用绿豆、薏苡仁、冬瓜等清热利湿,脾虚湿阻者宜食用生姜、大枣、莲子等温补脾阳,肝郁气滞者宜食用佛手、玫瑰花、乌梅等理气解郁,等等。
此外,中医还强调综合调护。患者可适度艾灸中脘、足三里、太冲等穴位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 ;配合中医导引、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扶正祛邪,畅达气机;情志调畅则为关键,保持心情愉悦,有助肝气条达,减少湿浊生化之源。
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施膳法则,灵活选择、个性化调理,通过中医药食并用、情志疏导及适度运动,可让肝脏在一个协调、平衡的内环境中逐渐恢复健康。
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
警惕“药物肝”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药物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由于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后都需要经肝脏代谢,故肝脏也“首当其冲”成为药源性疾病的主要靶器官。
“药物肝”(药物性肝损伤),顾名思义,就是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是重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临床上,因不明原因转氨酶升高而就诊的患者,最终被确诊患有“药物肝”的,不在少数。
通常,“药物肝”的发生包括两种情况 :
一是某些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毒性作用。应用这类药物时,“药物肝”的发生往往可以预测,也便于防范。
二是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无毒”,用药的患者中,绝大多数不会出现肝损伤,仅极少数出现肝损伤。此时,“药物肝”的发生与“药”无关,而与“人”有关,如患者对某种药物存在代谢异常或对某种药物成分过敏等。这类“药物肝”往往很难预测,也难以防范。
理论上,任何药物(包括保健品)都有引起肝损伤的可能。要预防用药导致的肝损伤,大家不妨遵循以下原则:在有经验的医生或临床药师的指导下用药;服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治疗剂量、疗程、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信息 ;服药前确认药品在有效期内;按说明书要求合理存放药品;确认对即将服用的药物没有过敏史 ;遵医嘱服药,不随意加大剂量或延长疗程 ;除非必须,尽可能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具有肝脏毒性的药物,若必须服用,应定期监测肝功能;用药过程中若出现如乏力、胃口差、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一旦确诊患有肝损伤,应寻求肝病专科医生的建议,合理调整治疗方案。
点击图片,订阅2025年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