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你睡够7小时了吗?

手机蓝光、工作压力、报复性熬夜……现代生活正在悄然吞噬我们的睡眠时间。

根据《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28%的人群夜间睡眠时长不足6小时,64%的人睡眠质量低于80分,其中22%睡眠质量较差。59%的人存在失眠状况,完全无睡眠障碍者仅占19%。

然而,睡眠绝非简单的“休息”,它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理过程,更是大脑修复、记忆整合、免疫调节的核心枢纽。

睡眠的重要性

1、良好的睡眠有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改善生理健康状况;

2、足够的睡眠与我们的心血管系统健康密切相关,不仅能降低血压,同时能让心脏保持良好的状态;

3、睡眠还维持着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蓬勃发展,有助于我们的营养健康;

4、深度睡眠可以强化学习和记忆,优化认知能力,维持情绪稳定等。

睡眠不足的危害

1、长期睡眠不足可导致慢性、系统性轻度炎症,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症等的患病率;

2、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降低认知能力,影响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3、睡眠不足会增加心理压力,导致情绪波动大,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增加消极情绪体验。

4、深度睡眠减少会导致痴呆风险增高。

所以,睡眠不足可不止黑眼圈和秃头那么简单,很多都是对健康不可逆的损害,那么如何拥有优质睡眠?

影响睡眠和觉醒周期的两大主要因素

第一个因素,昼夜节律

大脑深处有个叫“视交叉上核”的区域,靠光线(尤其是阳光/手机蓝光)判断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比如白天见光,它会减少褪黑素分泌,让人清醒。晚上见光,熬夜刷手机越刷越精神。

典型翻车现场:周末一睡到中午,周一早上起床困难——因为生物钟被睡懒觉打乱了。

第二个因素,睡眠压力

此时此刻,一种叫作“腺苷”的化学物质正在你的大脑中逐渐积累。清醒的时间越长,这种化学物质所制造出的睡眠压力就会累积得越多,因而会感觉越困。

睡眠压力犹如“欠债”,攒够了就需要还。当我们每天用咖啡续命的时候,咖啡因会堵住腺苷的接收口,让你感觉不到困,但腺苷还在涨。因此,别透支睡眠压力,恢复精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好好睡觉。

如何拯救睡眠质量

01

固定作息:规律入睡/起床时间,睡前1小时远离蓝光,避免使用电子设备。

02

大部分人的睡眠周期约为 90 分钟,也有长达110分钟的,好的睡眠平均每晚完成 5 个睡眠周期,按照这个时间来算,一般人每晚建议睡7~8小时。

03

优化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幽暗,控制卧室温度(18-22℃),适宜的温度更容易入睡。

04

日间调节:午睡不超过30分钟;午后禁咖啡因;尽量每天尝试锻炼至少30分钟;适当晒太阳,日光是调节睡眠模式的关键。

05

营养干预:晚餐适量食用鸡肉、深绿色蔬菜、香蕉、核桃、牛奶等,可改善睡眠质量。

关于睡眠几大误区

误区一:睡前饮酒助眠

真相:酒精虽能缩短入睡时间,但会干扰深度睡眠和REM(快速眼动)睡眠,导致睡眠碎片化,容易早醒或第二天疲劳。

误区二:补觉能弥补睡眠不足

真相:偶尔补觉有一定帮助,但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生物钟紊乱、代谢异常等问题,补觉无法完全修复伤害。

误区三:做梦代表没睡好

真相:做梦是正常REM(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表现,每个人每晚都会做梦(即使不记得)。无需担心做梦,除非频繁噩梦。

误区四:失眠时硬躺“闭目养神”

真相:如果躺在床上20分钟后仍然很清醒,或者开始感到焦虑或担心,可以起床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直到感到困倦。不能入睡的焦虑会使人更难入睡。

 END

参考资料:

[1]汤永红,李敏.睡眠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24,31(6):前插1-前插2,423-428.

[2]《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

[3]《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供稿:健康教育与促进科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