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10日
中国首例试管婴儿诞生
1988年3月10日,我国首例试管婴儿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顺利诞生。该女婴体重3900克,体长52厘米,健康状况良好,标志着我国现代医学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
此女婴被命名为郑萌珠,其中“萌”寓意新生与希望,“珠”则致敬于北医三院妇产科专家张丽珠教授,正是她作为关键人物,促成了这一生命的奇迹。郑萌珠来自甘肃,自幼健康成长,并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归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成为该团队的一员。
时光荏苒,至2019年4月15日,郑萌珠在北医三院——她生命的起点,迎来了自己孩子的诞生。这一“试管婴儿二代宝宝”的顺利出生,不仅为家庭带来了喜悦,更从实践层面强有力地验证了中国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试管婴儿技术圆了妈妈梦
经过三十余载岁月沉淀,郑萌珠之母郑桂珍回顾往昔,深情表达了对试管婴儿技术的无限感激,正是这项技术让她得以实现母亲之梦。
1987年,身为甘肃偏远山村教师的郑桂珍,在一次偶然间从广播中听到了一则关于北京某医院开展试管婴儿研究的消息。多年婚姻生活中,有一个孩子是她最大的愿望,然而输卵管阻塞的困境却使这一梦想遥不可及。历经多地求医无果后,这则广播消息犹如一道曙光,坚定了她去北京的决心。
抵达北京后,面对这座陌生而繁华的城市,寻找医院的路显得尤为艰难。幸运的是,在北京站小憩时,郑桂珍夫妇偶遇了同样为试管婴儿而来的一对夫妇,两队人马因此结缘,共同踏上了前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旅程。
当他们踏入北医三院的大门之时,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已成功诞生八年之久,“首例”对于医学工作者来说,就是追赶的目标。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都启动了试管婴儿科研项目,中国大陆的医务人员也一直在默默努力,奋力追赶。
事实上,早在1986年,得益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原卫生部已将“优生—早期胚胎的保护、保存和发育研究”纳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张丽珠教授作为该项目的领军人物,正带领团队不懈探索。郑桂珍来到北医三院前,张丽珠教授团队已成功给一些不孕不育的女性植入了胚胎,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等到胎儿发育成熟、可以分娩的那一刻。
保护孕妇像保护“大熊猫”一样
在那个时期,实验室资源极为匮乏。进行试管婴儿手术需通过开腹方式采集卵子,而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仅拥有一根取卵针,一旦针头变钝,便需送至钟表店进行打磨处理;由于缺乏专业的温控装置,卵泡液样本被谨慎地安置在保温杯中以维持适宜温度;至于培养液,则需依据既定配方自行配制……正是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张丽珠教授团队凭借不懈努力,成功获取卵子并圆满完成了体外受精过程。
受精卵随后进入分裂阶段,张丽珠教授采用一根特制的塑料导管,小心翼翼地将受精卵移植至郑桂珍的子宫内。移植之后,科研人员生怕这个小小的胚胎“偷跑”出来,于是,郑桂珍就像“大熊猫”一样被严格保护起来。历经七周的焦急等待,医生终于探测到胎儿原始心脏强有力的跳动,这标志着临床妊娠取得了决定性成功。此后,郑桂珍每日接受血压监测及胎心检测,以确保母婴健康。
经过十月怀胎的漫长历程,1988年3月10日,郑桂珍通过剖宫产迎来了她的女儿——郑萌珠,她也因此成为中国大陆首位试管婴儿。当确认萌珠是一个健康婴儿时,张丽珠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
“三冻”试管婴儿相继诞生
郑萌珠自诞生后,随同父母返回甘肃定居。完成大学学业后,她入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专职于病案管理工作。“这份工作给予我归属感,能够协助众多与我父母经历相似的家庭,使我深感幸福。”郑萌珠表示。
郑萌珠出生之后,我国在辅助生殖领域又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就:首例配子输卵管移植试管婴儿、冻融胚胎试管婴儿以及“三冻”(即冻卵、冻精子、冻胚胎)试管婴儿相继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功诞生。此后,全国各地的生殖医学中心相继建立,辅助生殖技术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科学家在《科学》《自然》《柳叶刀》等国际权威科学期刊上发表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医学研究论文,并积极参与到国际生殖健康领域指南的制定工作中。
“郑萌珠于1988年出生,较世界首例试管婴儿晚了十年。历经三十余载的发展,中国在辅助生殖技术的多个领域已跃居世界前列,部分领域更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同时也是郑萌珠诞生时的见证者刘平坦言。
2014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功诞生了世界首例通过MALBAC基因组扩增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单基因遗传病筛查的试管婴儿。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在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意味着“出生缺陷”这一生殖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正逐步被攻克。
“试管婴儿二代宝宝”成功诞生
2019年4月15日上午8时34分,郑萌珠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过39周的自然受孕后,顺利产下一名健康男婴。此次“试管婴儿二代宝宝”的成功诞生,标志着中国辅助生殖技术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确凿地验证了该技术的安全性,即经由辅助生殖技术诞生的女性能够正常繁衍后代。
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主任赵扬玉介绍,手术过程顺利,出血量控制在较低水平。由于胎儿胎位异常,故采取剖宫产方式分娩,新生儿体重3850克,体长52厘米,哭声洪亮。产后,医务人员向郑萌珠的父亲展示了婴儿活动自如的四肢,确认其肢体发育健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指出,中国的辅助生殖技术及其衍生应用,已从解决不孕症问题扩展到攻克单基因遗传病领域,旨在预防出生缺陷,推动优生优育。目前,已知单基因遗传病种类超过7000种,其中数百种可通过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技术进行精确筛选,从而选择健康胚胎,助力更多家庭实现优生愿望。
此外,辅助生殖技术还在生育力保护与保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乔杰强调,针对接受放疗、化疗等可能影响生殖功能的肿瘤患者,通过卵巢细胞冷冻、精液及睾丸组织保存、胚胎冷冻等手段,为患者提供了在肿瘤治愈后生育健康子女的可能。
回顾过去30余年,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不仅见证了中国生育诉求和生育观念的改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专家刘平表示,该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无子女且患有原发性不孕症的家庭。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高龄家庭希望借助辅助生殖技术生育二孩。这一趋势导致医生面临更为复杂的治疗挑战,如患者年龄增长伴随多种可能影响生殖功能的疾病。
参考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科普中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