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体检时或者在出现消化不良、胃肠道不适感后就医检查时,会检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阳性。事实上,HP感染与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密切相关。
那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当患者发现HP阳性后,该如何进行及时有效的规范治疗呢?如果患者存在青霉素过敏的情况,无法服用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又该如何规范替换治疗呢?

1893年,意大利学者Bizzozero 发表了关于胃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报道,他通过对狗的胃粘膜的解剖观察,首次报告了“螺旋体”栖息在胃腺,甚至壁细胞的小管中。之后的整个20 世纪,解剖学家和病理学家不时注意到了人类粘膜中的螺旋生物。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幽门螺杆菌、流行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之间的联系得到了普遍认识,研究人员试图根据幽门螺杆菌感染来解释消化性溃疡病的一些更为微妙的特征。到了1982 年初,澳大利亚的Marshall 和 Warren 医生开始了一项研究,即对接受内窥镜检查的患者进行活检,并最终培养获得了幽门螺杆菌。
至目前世界范围内约有50%的人感染HP。事实上,幽门螺杆菌通常在人与人之间,即人际间传播,并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受污染的食物、餐具、水及口对口传播,或受污染的大便或呕吐物等等。实际情况是,一旦幽门螺杆菌进入人体就会在胃壁中大量繁殖,进而削弱内膜,诱发溃疡。有趣的是,大多数人在儿童时期就可能已经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但成年人也是有可能发生感染的。
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永远也不会出现任何体征或症状。但一旦当患者出现症状时,通常就会与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相关,如胃部疼痛或灼痛、空腹时胃痛加重、恶心、食欲不振、频繁打嗝、腹胀、意外体重减轻等等。据统计,在感染HP且有症状的患者中,约15~20% 的人会发生消化性溃疡, 5~10% 的人会发生与HP相关的消化不良,约 1% 的患者最终会罹患胃部恶性肿瘤。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HP的感染率高,但也并非所有人都需要进行抗HP治疗。事实上,平时无症状、胃镜结果正常的HP感染者可以暂时不用根除治疗,而有感染HP并伴有相关症状的患者则应进行相关根除治疗,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炎伴胃粘膜萎缩、糜烂等。
在全球范围内,针对HP根除治疗早期采取的是三联方案,而目前经典的铋剂四联方案(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两种较大剂量的抗菌药物)已经被广泛使用。在我国,铋剂四联方案已成为主要的临床HP根除治疗方案。事实上,在HP感染的初次治疗及再次根除治疗上,一般推荐使用该方案,即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联合两种大剂量的抗菌药物,一般疗程为14天。


附表 HP根除治疗的抗菌药物组合↑
有研究表明,在HP感染根除治疗后的15年随访中,患者的胃癌风险降低了40%。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HP根除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抗菌药物可能发生耐药性,从而导致根除失败就需要更换治疗方案,而发生药物过敏同样需要更改治疗方案。据统计,在HP感染的患者中,约5~10%的人存在青霉素过敏。事实上,药物的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反应,但也可能会损伤其他器官或系统,可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速发型主要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喉头水肿、鼻炎、结膜炎,支气管痉挛、哮喘、严重过敏反应以及过敏性休克等,通常在1~3小时内迅速发生。迟发型以皮肤症状为主,例如迟发性荨麻疹,斑丘疹,药疹,也可以出现严重的多器官损伤,例如血管炎、肝肾损伤。对于表现为轻度症状的,如皮肤瘙痒、不伴呼吸或循环系统症状的荨麻疹、鼻流清涕、咳嗽等,除了进行抗过敏的对症治疗之外,还需要警惕可能出现的恶化症状,此时可在密切观察过敏反应的情况下考虑更换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治疗。但如果过敏反应一开始就是重度的超敏反应,则需要及时抢救,避免病情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 石浩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