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祁晨晓船若市 横沥暮霭人如潮

章丽椿

嘉定是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交通便捷。早在南北朝时,位于练祁河畔的护国寺一带就已率先成市。隋唐后,随着嘉定地区渔业、盐业、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周围城镇“甿廛贾肆,鳞次栉比”, 商业也兴旺起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1月)建县后,州桥地区商业更是日见繁荣,护国寺和州桥头便成了嘉定的商业中心。

嘉定地区商贸发达,清末时有商铺2021家,至民国元年(1912)已增至2500余家。嘉定的西乡多种稻,东乡习植棉,故米商多聚于西门,花商集中在东门。明万历三年(1575)重修的高义桥楹联:“西成万户稻梁入,东望千艘吉贝来”,就显示了当时的盛况。至清末时全镇的商业网点已覆盖了大街小巷。那时嘉定镇每天两市,但护国寺和州桥地段却有夜市。每天清晨起,河边船只首尾相连,夜间华灯初上,行人也是摩肩接踵,可说是“晨晓船若市,暮霭人如潮”了。

练祁河 运粮船

从清代中叶起嘉定镇南门外因经营土布的行庄聚集,买卖盛况空前,逐渐形成了纱场巷。在洋布、洋沙的打压下,土布业日益衰落,但仍有四五十家花米行和猪行在继续营业。北门外大街自吊桥直抵皇庆寺,长约3华里地,商店也蔚然成市,但后因寺庙香火冷落,商业也随之衰落。东门外沿练祁河北岸,一直是土布市场集散地,除花行外,还有木行、孵坊以及各种商店二三十家。由于练祁河可通往宝山、高桥等市镇,河中大小船舶经常排列成行,蔚为壮观。

为了便于规范和管辖本县南北乡镇的五花八门的行业,早在清光绪卅一年(1905),嘉定和南翔就分别成立了各自的商会,其中嘉定商会成立于该年5月,首任商会总理为周政卿,会所在在州桥南面徐文谷宅内。民国19年(1930),嘉定和南翔又分别成立各行业的同业公会,分别隶属两商会领导,其中嘉定县有棉花、粮食、木业、烟纸烛箔、腌鲜、酱酒、南北货、地货、茶馆、理发、饭菜和绸布等十二个同业公会。位于嘉定西门外的嘉定棉业公会,是同业公会中最有代表性的公会,经济实力在同业公会中首屈一指,对地方出力颇多,其旧址现已公布为嘉定区不可移动文物。

嘉定棉业公会会所

民国13年(1924),嘉定县受齐卢军阀战祸破坏,加之抗日战争期间日寇的轰炸抢掠,嘉定镇商界损失严重,北门和东门商业日渐冷落,嘉定民间遂有“穷北门(店铺稀少),富南门(富户集中在州桥到南门地区);冷清东门(住户较少),闹猛西门(商业繁荣)”之说。 

清末民初之际,作为嘉定之根的护国寺地区的商贸十分兴旺。嘉定西门外大街自吊桥起,鳞次栉比的商户一直延伸到三华里外的高僧桥,其中吊桥至虬桥,仅一华里的街上,就集中了大小行庄250余家,涵盖了地货、米、花、木、酱园、南北货店、银楼、烟纸杂货店、百货、文具店、猪肉店、羊肉店、豆腐店、切面店、茶馆店、饭菜馆、理发馆等诸多行业和品种。由于嘉定地区流行“棉七稻三”的耕种习俗,因而米、花贸易占了大宗。大街最东端的赵永泰米花行与登云桥南堍的赵永泰轧米厂,均由赵擎懿经营,后改为由潘皋民经营的永泰馀米行,日常营业则交由陈鸿生打理。开设于清朝的长泰兴、长丰泰米行,其后裔周礼文参加了革命,该店曾作为地下联络处。此外福大、同丰泰等花行均是炙手可热的大商号,它们和许多大小不一的米行以及小商贩,共同演绎了护国寺地区的辉煌。

嘉定西门外练祁河两岸景象

旧时的盐商木客实力雄厚,素执地方经济牛耳。嘉定镇开设的最早的木行,是东门外的俊源隆木行,木排一度从东门口,沿练祁河直达澄桥。后有正源昌木行,专以赊欠营销招揽生意。本邑人士陆履康(鸿吉)在西门开设了祥泰木行,以上三家木行鼎足而立,几乎垄断了嘉定全部的木业。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前两木行被毁,宣告歇业,只有陆履康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未受影响,抗日胜利后,他是嘉定地区的木业同业公会负责人。

民国35年(1946),在嘉定西门吊桥北,张恒兴营造厂业主张凤翔,与张惠中(桂生)合资开设协隆木行,翌年在东门与其子张殿华开设华大木行。以后原祥泰木行职工厉贡梅、胡家龙相继离开,并借资自行开设了厉贡记木行和其昌木行。后来又涌现了陆鸿来(陆履康之弟)的泰来木行、徐象洲(陆履康之婿)的鼎泰木行(经理金奎伯)及陆阴伯、陆象候的恒泰木行等,这些大小木行成为地方经济的主体。嘉定镇的外城河和项泾河的水面上,几乎为各家木行的木排充实,满载着各种货物的大小船只,只能穿梭在首尾相连的木排中间。

西门外还聚集了不少“名、特、老”店号。位于香花桥南堍的晖吉酱园,在清宣统三年(1911)因生产了飞鹰牌酱油和精制白鹤牌天花粉,分获意大利都灵博览会的金、银牌奖牌而闻名遐迩。清咸丰年间广东郑仁裕堂开设的甡号(俗称西甡号),集酱、酒、烛、箔的产销于一家,是粤商进入嘉定的实例。经营尼绒绸缎棉布的宝大祥棉布店,不仅选料讲究,量布足尺加三,在顾客中颇有信誉。那里还有著名的中药店,如:万年春中药店(沈本良)、德大丰药店(李韩丞)、颂德堂(李颂佳)、大吉堂(张志奎)和正心堂(李茂春)等,其中许多店为清朝开设的老字号。胜芳斋饭店、蔡家馆、高升馆(俗称娄家馆)则是那里知名的饭馆,有的以时鲜菜肴为主,有的则以家常菜见长。项泾桥东首的上林春茶馆,是开办于清宣统三年(1911)的老店,场内185个座位经常人满为患。此外还有项泾桥西首的三泰兴地货行(范洪卿),侯黄桥附近的陶隆盛石灰行(陶锡卿)、陶荣卿米行等,也是人们熟知的店铺。“八一三”事变后,州桥东南地区遭到轰炸,不久日寇从东门进入,沿途烧杀掠夺,由于西门外未殃及。于是人们纷纷逃难至此落户,许多店铺也前来寻找商机,如乔泳兴绸布庄、甘永兴铜锡号等,以后一些店铺便长期落户于这里。

1938年,嘉定西门外香花桥南岸晖吉酱园广告

这里还集中了一些工厂和企业。西门外吊桥北堍的华兴永的电灯公司,曾是嘉定最早的电力公司。不仅为工厂提供动力需求,也为部分居民解决了日常照明。西门外的成丰面粉厂、大陆面粉厂、徐家船厂、嘉新纱厂等,以及创建于民国23年(1934)11月的嘉丰纺织整染厂(饰简称嘉丰棉纺织厂)等,都是有一定实力的民营实业。

嘉定镇州桥是练祁与横沥两河的交汇处,也是“县(州)治”所在地和商业中心,这里商贾云集、车船汇聚,其中老店就有数十家,最负盛名的有南北货业的隆昌义;酱酒业的文玉、公顺昌、甡号;木行业的俊元隆、样泰;绸布业的乔永兴、丰泰隆等商铺。开设于清初的文玉酱园,以生产香甜可口的人参萝卜和文玉酱瓜闻名四方。百年老店隆昌义南货店销售的朝板糕、寸金糖,为嘉定地区人人喜爱的食品。东甡号酱酒烛箔店是西甡号的分店,该店生产的三十斤对烛,在城隍庙的庙会上享有盛誉。位于东浦桥西堍的吴家馆,创建于清末,它制作的菜肴选料精良、烩炙讲究,尤以生炒银爪甲鱼、香酒炝虾、红烧羊肉等最为有名,该店制作的南翔小笼馒头味美嫩滑,是赠送亲友的佳品。开设于清末民初的中药店有:太和堂中药店、保康和国药号和名中医李韩丞开设的同颐庆药店等。同颐庆自制的天花粉、金银花露闻名四方,是周围群众喜爱的时令药品。州桥以南的老天宝银楼(顾鲁传),正昌乾南北货店(张俭生)、财力雄厚的老店公顺昌酱园(徐象洲),皆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知名商铺。就连谭永生油布纸伞店、陈发记车行、徐福生竹木店都是清末的老字号。只是这些百年老店已经在1949年后逐渐消失了,只有硕果仅存的同颐庆药店,仍让人们唤起对旧时繁荣景象的回忆。

州桥头除了各种日用的商铺外,还有一些书局与印刷厂,其中以县前口的新光明印刷所,张马弄南首的嘉定印书馆及世界书局,最为有名。嘉定素有竹刻之乡的美称,自嘉定“三朱”之后,在清康雍乾嘉已达盛世,形成了嘉定竹雕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抗日战争期间,嘉定镇遭到战火破坏,“州桥头”的繁荣景象不再,加上连年战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令邑人自豪的竹刻只有三四家仍在苦撑,其中有嘉定著名的竹刻名家潘行庸,还有叶田生、张荣奎、沈其中等人。

潘行庸工作照

潘郯竹雕松壑笔筒

嘉定博物馆藏

潘郯竹雕山水臂搁

嘉定博物馆藏

嘉定的竹制品十分有名,清末民初时,从嘉定镇金沙塔起至石冈门,形成了长达10里的产销一条龙。这段汇集了大量竹编从业人员的街道,也成为名不虚传的“篾竹街”。至20 世纪50年代前,篾竹街上经营篾竹制品的住户仍不下数百户,其中不乏专事编竹的能工巧匠和百年世家,每天前来购买者更是络绎不绝。南门吊桥的行商曹大全拥船20艘专门贩卖竹器,大部分成品经沪、京、津、浙、苏等码头转销国内各地。竹编制品中的网筛、筲箕、竹匾、篮筐,乃至针线匾、竹丝盘以及篾席等成为千家万户的生活用品。1953年政府组织个体经营竹编户成立石冈竹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石冈竹器厂。公社化后原有的竹园多以垦除,改作耕田,加上大量的替代品出现,传统的竹编产品光景不再,篾竹街一名也仅存在于老人的记忆中了。

古镇繁荣的商业也为文化事业和服务性行业带来了商机。清代时,嘉定城内的城隍庙、北大街的火神庙和秦家花园的小山堂都建有古戏台,民间有“日日城隍庙,夜夜小山堂”之说,即指当时演出的盛况。每年春秋季节,在举行迎神盛会时,经常演出关公戏和包公戏等传统节目。许多艺人也经常利用茶馆、厅堂及室外进行不定期演出。

小山堂(1939年嘉定县公署编《名人书画及风景古迹画册》)

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嘉定一度沦陷,当时的护国寺山门前空地上,一些流浪艺人常在这里表演“大力士”及“猢狲出把戏”(即猴子耍戏),以维持生活。时任伪嘉定自卫团第一团上校团长的青帮骨干陈福祥,于1941年春天在空地上修建了大光剧场(也称护国寺剧场) 剧场十分简陋,屋顶用稻草覆盖,周围以篱笆作墙,涂抹以纸筋石灰,里面设有竹凳,可供400余人观戏。演出的剧种主要是本滩(今称沪剧)和常锡文戏(今称锡剧),除日场外有时要加演夜场,几乎场场爆满。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剧场老板陈福祥为敌伪分子,剧场由国民党的三青团接管,改名为复兴戏院,至1948年停业,前后历时7年。 

1945年9月3日,嘉定商界人士为了庆祝抗战胜利,在西下塘街的黄家祠堂内开设了新剧场,取名胜利剧场。黄家祠堂位于嘉定西下塘街庄家弄(今西下塘街72弄)2号,弄堂长约200多米,宽不到2米,由于弄北的东面为潘豫顺米行,人们也常称它为潘家弄。黄氏祠堂名为诚明堂,是黄氏家族从高桥迁徙到嘉定时最早的住宅,内有祠屋十多间。大厅内的舞台约两、三只八仙桌大小,另设有数十张长凳,供观众使用,连站客在内,约可容纳二三百人。由于场地狭小,演员与观众间几乎零距离接触,甚至要穿过观众上台,条件十分艰苦,但是每天演出的节目很多,后祠堂出租给李姓开设米行。1951年起胜利剧场搬迁至唐家弄内的同丰泰花栈,易名为嘉定大戏院。栈房坐东朝西,房屋面积较大,可以放木制条凳近百张,能容纳400余人。虽然设备简陋,房屋场内且是泥地,但是依然吸引了不少观众前往观看,后因嘉定镇建立了其他影剧场,嘉定大戏院的营运每况愈下,这座曾见证了抗战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两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大戏院,1953年完成了历史使命。

1948年前后,陈世民、童泉生等人在南大街的张家老屋开设了永乐剧场,陈为老板、童为日常管事,肖云龙是茶房,大门朝西,座位仅200余只,演出以沪剧为主。由于噪音太大,遭到周围居民反对,次年迁至察院弄北,搭建草棚继续营业。新建的永乐剧场坐北朝南,大门向东开,门口是老虎灶,供应茶水。剧场用稻草屋顶、泥墙夯实后,外涂纸筋石灰。座位采用靠背竹长凳,座位靠背后上方突出部位可以放置水杯。每凳可以坐10人,座位扩充到300—400个。1959年后永乐剧场因房屋危旧予以拆除。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20军在捕衙弄(北大街南段)的汪伪第三大队长樊士林家的花园里建成了大礼堂,人称军人大礼堂。剧场采用木竹梁柱和砖墙结构,舞台则用夯实的泥土,两边有石阶便于上下,屋顶用稻草覆盖,十分厚实。剧场由上海海防路王泰记营造厂建造,可容纳千人集会,当时属于大型影剧场。除上演戏剧、放映电影外,也是举行大型集会的场所,后来江苏省芳和林记锡剧团易名为嘉定星艺锡剧团(简称为嘉定锡剧团),成为嘉定的地方专业剧团,多次在那里演出,在嘉定文艺界一度独领风骚。1958年军人大礼堂交由镇政府使用,后经多次维修,最终在1982年拆除。

1951年,嘉定县政府在旧县衙废址上建设了人民大礼堂,采用砖木结构,屋顶为“人”字梁,两面有翻窗,可以调节场内空气。剧场的地面全部是混凝土结构,墙体的用砖来自城砖,由于年代不同, 城砖的大小、厚薄及质地的规格不一,一些城砖上还铸刻了文字,其中有些砖质特别坚硬,因而砌好后的墙体参差不齐,不得不请北大街的葛家石作予以平整。观众的座位由上海常德路盛义木作行设计,因为要扩充至最大容量(1002座),所以每只座位均较狭窄。新建后的“人民大礼堂”五个字,由被毛泽东赞为“党内一枝笔,红军书法家” 的舒同书写。新建的剧场,无论是灯光、场地较前均有明显的改善。礼堂除了经常放映电影外,还不时举行各种文艺表演。由于人民大礼堂是县里重要的集会场所,许多历史性的集会,包括党、政、人代会等均在此举行。1984年人们发现剧场出现大量白蚁,作为危房拆除。1988年在原址上兴建嘉定工人影剧院,并于1991年竣工使用。

1976年10月按照杨浦剧场的规格,在城中路建设嘉定影剧院,杨浦剧场采用了27米的跨樑,嘉定因当时条件所限,不得不改用现场浇制方式,并按当时流行的“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针,对建筑不断修改,直到1981年1月才竣工投入使用,有座位1195个,由于形势需要,1996年11月重新进行翻建迄今。

《吴县志》记载:“明清两朝盛行弹词、评话,二者绝然不同,而总名皆曰说书,发源于吴中”,所以评弹也称为说书。这门独特的说唱艺术,主要流传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范围内,是中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由于该项艺术主要集中在茶馆内,这种茶馆书场也就成为一种特有的室内表演,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

早期的茶馆进门处均有七星灶或老虎灶,七星灶是由大缸改制成的,炉顶中间一个孔,周围一圈有六个孔,同时能放七个“吊子”(铜水壶),接上风箱后,七个吊子可以连续供应开水。传统的书场,通常设立在茶馆最里面。建于州桥堍北的二层楼房,楼上是嘉定县民众教育馆,楼下则为长乐茶园兼书场,它与州桥东面的塔厅书院,护国寺地区的上林春书场,南门外的聚福园茶馆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书场茶馆。 

老茶馆 陈启宇摄

由于各个书场的规模大小不一,听众自数十人至数百人不等。场里设有一个大小约数平方米,高仅半米的书台,上置说书人表演用的半桌、靠背椅,均围有描花绣风的大红桌围、椅披。台下正中处是与书台垂直的条桌——状元桌,周围还放着十几把靠背椅。能在这张桌子周围坐的人,以资深的老听客为多。说书先生对这些老听众是不敢得罪的,因为这些人非常挑剔,一不留神说漏了嘴当场就会“现开销”。状元桌的四周有几十张八仙方桌和条凳,供一般听众就坐。上午时间茶馆内仅供人们饮茶、吃点心、谈生意、甚至进行调解纠纷(吃讲茶),聚福园茶馆就是吃讲茶最多的地方。下午和晚上才进行说书,让听客们过把瘾。

新千年后,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嘉定镇建起了大量居民区,一些百年老店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由于城市功能的变化,许多文化设施也重新进行布局,作为上海西北门户的嘉定将发挥新的作用。

选自《嘉定文史资料》第四十辑(侵删);作者:章丽椿;配图:陶继明、徐征伟、江汉洪;编辑:周易

嘉定博物馆

期待您的到来

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识别,更多精彩等着您

图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