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蛔虫感染为代表的土源性线虫病想必70、80和90后都不会陌生,那一颗小巧甜蜜的宝塔糖,是多少人童年“杀虫”的记忆?

土源性线虫病曾在我国“兴风作浪”多时,我国曾是全球土源性线虫感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88-1992年全国人体寄生虫病分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53.58%,这个数字意味着当时每两个人中可能有一人感染。
但经过几十年的有效防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逐年下降,2021年,全国土源性线虫的总感染率已下降至1%以下。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当然是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善啦,但剩下的1%仍需要我们持续努力。


科普小知识:
土源性线虫病是被忽视的热带病的其中一种,后者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一组疾病。顾名思义,它们主要在热带地区贫困人群中流行,但也有一些疾病在我国部分地区流行依然较重。


被忽视的热带病包括:布鲁里溃疡、恰加斯病、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麦地那龙线虫病、包虫病、食源性吸虫病、非洲人类锥虫病、利什曼病、麻风病、淋巴丝虫病、霉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和其他深部真菌病、坏疽性口炎、盘尾丝虫病、狂犬病、疥疮和其他外寄生虫病、血吸虫病、土源性蠕虫病、蛇咬中毒、绦虫病/囊虫病、沙眼和雅司病。

一


什么是土源性线虫病?
土源性线虫病是一组寄生虫病的总称,由生活在土壤中的线虫通过误食或皮肤接触的方式感染人类所引起的疾病。这类线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
二


土源性线虫病包括那些?

1
蛲虫病



病原体
蠕形住肠线虫(俗称蛲虫),是儿童常见的寄生虫,常在家庭和校园等儿童集居的环境中传播。容易反复感染。

传播途径
雌虫将卵产在肛周附近,雌虫在肛门的移动使得周围发痒,患者用手挠痒时,通过“肛门—手—口”方式自身传播或者虫卵散落在物品或食物上经口或吸入传播。

主要危害
①肛门瘙痒;
②蛲虫性阑尾炎;
③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雌虫可钻入尿道和阴道、造成炎症、感染甚至不孕。


肛周蛲虫卵,密恐慎入!
2
蛔虫病



病原体
由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引起,幼虫可在人体肝、心、肺、气管等部位移行。成虫寄生在小肠中,以人体消化的食物为营养。

传播途径
通过误食被感染期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

主要危害
①掠夺人体营养造成营养不良;
②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可钻入开口于肠壁的各种管道,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胰腺炎或阑尾炎等;
③引起部分患者过敏,由于幼虫会在人体内移行,可能引起蛔虫性哮喘和蛔虫性肺炎。

3
钩虫病



病原体
主要为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顾名思义,它的口囊中有像“钩子”一样的钩齿,牢牢咬附并破坏肠壁,从中摄取血液和淋巴液。


传播途径
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含有感染期幼虫的土壤,土壤里的钩虫幼虫可直接穿过皮肤进入人体。

主要危害
①钩呦性皮炎:被幼虫侵入的皮肤有奇痒和烧灼感,俗称“痒疙瘩”、“地痒疹”、“粪毒”;

光脚下地干活,钩虫从脚底入侵
②消化道出血和贫血:钩虫吸血和对肠道的破坏;
③异嗜症:少数患者往往有特殊的饮食“癖好”,喜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碎纸、破布;
④孕妇在孕期感染后,钩虫可通过胎盘或母乳传染给胎儿/婴儿。
4
鞭虫病



病原体
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成虫主要寄生于肠道。鞭虫的成虫有细长的前端,可钻入肠壁内吸食人体血液和组织液。

传播途径
通过误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

主要危害
①成虫为了吸食营养而钻入肠壁引起肠粘膜出血、炎症和溃疡;
②贫血、发育迟缓、营养不良。
三
土源性线虫病怎么预防?
虽然感染率显著下降,但其实这些寄生虫在环境中还是广泛存在的,特别是在农村,所以大家,特别是家长还是要注意这些预防点,减少土源性线虫的感染。
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泥土后、接触宠物后。
不饮生水: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
不生食瓜果: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防止摄入寄生虫卵。
不赤脚或穿拖鞋在田地玩耍:越来越多的家庭会带孩子去田间体验田园生活,注意行走或下地劳动时要穿鞋,防止钩虫感染。
环境卫生:
不随地大便:保持环境卫生,防止粪便污染土壤。
定期清理垃圾:尤其是厕所和厨房等易滋生细菌的地方。
粪便处理:
农村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建造“三格式”无害化厕所或沼气池,杀灭粪便中的寄生虫卵。
不用生粪施肥:防止寄生虫卵通过土壤传播。
定期检查和治疗:
定期烫洗被褥、清洗或消毒玩具:在儿童聚集的机构中,定期进行这些操作以减少寄生虫的传播。
对于已确诊的患儿,需要按照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供稿:急性传染病防制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