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如何交朋友的?当孩子在学校遭遇同学恶意攻击时,家长可以做些什么来协助他们?“社交恐惧症”“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更容易遭遇校园欺凌?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家长应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如何帮助孩子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和心理韧性?

遭受校园欺凌的儿童往往缺乏同伴友谊,他们不太愿意参与同伴交往。同伴关系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解决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关键一步是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家长要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帮助孩子提升社交技能,让孩子能够顺利地交到朋友,维持积极的友谊关系,同时具备解决冲突、免遭受不良同伴关系困扰的能力。

本周日(2月9日)14:00,上图发布×世纪火种阅读沙龙第6期活动,将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海涛,关于如何建立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如何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等内容,以观众互动讲座的方式提供专业讲解。将通过亲子互动环节,家长可以现场学习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

活动时间

2月9日(周日)14:00

(请报名读者提前15分钟入场签到)

活动地点

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研讨室7-03

报名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

报名现场活动

活动嘉宾

任海涛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法学、法治教育学。参与全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起草或修改工作。入选“上海青年法学法律人才库”“上海市教育法学人才培养计划”。

书籍介绍

《学生欺凌预防教育指南(小学低年级版)》

2025年1月版

ISBN 9787208191853

定价:28.00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注重循序渐进开展学生欺凌预防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同理心,掌握情绪感知与控制能力,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学生欺凌发生率,还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家庭生活有莫大帮助。上编以“情绪识别与情绪管理”为主题,帮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情绪识别、管理能力。中编以“同理心培养”为主题,在学生具备一定情绪管理、情绪识别能力的基础上,引入“同理心”概念,引导学生在理解他人感受、识别他人情绪后,应当做出怎样的行为选择。下编以“学生欺凌初认识”为主题,兼顾基本处置技能。在学生形成“同理心”的基础上,开始强化其面对欺凌的基本应对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处理欺凌的基本技巧和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自信心,认识到欺凌的基本构成角色,为小学高年级的欺凌防治学习提供过渡。

图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提供

编辑:黄彬彬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