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生肖里,蛇是唯一的爬行动物,显得格外特别。除了虚构的龙和属于鸟类的鸡,其他生肖都是哺乳动物。提到生肖动物,大家对老虎、兔子等都很熟悉,但蛇呢?它似乎总是让人“谈蛇色变”,滑溜的身体、吐信子的样子,甚至毒牙,都让人感到害怕。

图片来源:chinesenewyear.imgix.net

但蛇真的那么可怕吗?它为何能成为十二生肖之一?其实,在中国文化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或许我们真的需要重新认识它。

图片来源:chinesenewyear.imgix.net

汉字“蛇”的双重渊源

说到“”这个汉字,其实它背后藏着不少有趣的故事。就像很多常见的汉字一样,当我们仔细观察它的结构时,会发现一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蛇”字左边是“”,右边是“”。大家都熟悉“它”今天的意思,但在甲骨文中,“它”是个象形字,弯弯的形状,一看就知道是

而左边的“虫”字也很有意思。如今,“”通常指昆虫或其他无脊椎动物,但它的原始来源也是象形字,最初描绘的是一条抬头、翘尾的蛇

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在“虫”字的基础上加上声旁”,形成了“”(huǐ)字,意思是毒蛇,后来泛指蛇类。所以,“蛇”字的左右两边都源于象形文字,都与蛇的形象有关,这可以说是古人对蛇特征的双重认可

“蛇的字形演变

传统中国文化中蛇的正面形象

蛇在中国文化中并非只有负面形象。在去年“龙年说龙”中,我们就提到过,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龙的形象可能起源于蛇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提到:“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龙鳞有文,与蛇为神。”意思是蛇可以被视为龙的化身,甚至被称为“小龙”。

图片来源:dashangu.com

东汉末年儒家学者郑玄在《尚书大传》也说“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

图片来源:img.freepik.com

到了南朝刘宋时期,史学家范晔所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后汉书》中,也提到“夫龙能变化,蛇亦有神,皆不当死”。这些都说明蛇在当时“沾着龙的光”,被视为神圣的存在。

©画意人(ZCOOL站酷)

当然,还有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他们都是半人半蛇的形象。

伏羲女娲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山东嘉祥出土汉画拓本

山东博物馆

在中国传统的道教大神玄天上帝的形象中,也有双脚一边踩着龟,一边踩着蛇的造型。

图片来源:p5-tt.byteimg.com

图片来源:shchm.org

而四方神兽之一的“玄武”,更是龟蛇合一的形象。这些都体现了蛇在中国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图片来源:悠船AI

在中国传统武术中,蛇也占据一席之地。著名的“五形拳”中有“蛇拳”,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蛇形刁手》中,年轻的成龙大哥展示了蛇拳的魅力。
图片来源:chinese24h.com
甚至在好莱坞动画《功夫熊猫》中,“盖世五侠”里也有一个厉害的小蛇角色
图片来源:eskipaper.com
从文字到神话,从武术到影视,蛇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着独特的地位
传统中国文化中蛇的负面形象
但蛇的反面形象也不少。比如,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中,白蛇被指为“白帝子”,象征着秦王室的命运。这一传说为刘邦的起义增添了神秘色彩,也让蛇的形象与反叛、不祥联系在一起。

汉高祖斩白蛇像 河南商丘市芒砀山景区 

毒蛇的危险性更是让人闻风丧胆。中学语文课本中,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写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虽然文章的本意是通过蛇毒来讽刺苛政,但蛇的毒性也因此深入人心。

《捕蛇者说》萧瀚与范曾合作作品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天问》中提到“一蛇吞象,厥大何如”,后来这一典故被《山海经·海内南经》加工成“巴蛇吞象”的故事。故事中,即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大象也十分艰难,这被引申为“人心不足蛇吞象”,用来形容人的贪婪。蛇也因此被赋予了贪得无厌的形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还常被描绘成妖怪。比如《聊斋志异》中就有不少以蛇为主题的妖怪故事。据统计,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蛇精修炼成精的案例仅次于狐狸精

《葫芦兄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没错,你一定还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小朋友都看过的经典动画《葫芦娃》,里面的反派就是一个尖嘴的蛇精,更是让蛇的形象深入人心。

《葫芦兄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不过,蛇精中也有正面角色。比如在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白蛇和青蛇修炼成人形,与许仙展开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白娘子的形象温柔善良,打破了人们对蛇的刻板印象,展现了蛇的另一面。

《白蛇传》连环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总之,在中国文化中既有负面形象,也有正面形象。这些故事和传说,既反映了人们对蛇的敬畏,也展现了文化多元性

那么在世界各国的文化历史中,蛇的“风评”又如何呢?请期待下一篇“蛇年说蛇”吧!

作者  何鑫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自然史研究中心

研究员

科学审核  余一鸣(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 副研究馆员)

编辑  YYM、一星期

封面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及作者

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如需转载原创图文请留言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