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正文共1399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为5分钟

什么是谐音梗

谐音梗是一种通过发音相似的词创造幽默效果的语言现象。这种现象利用了不同词语在发音上的相似性,通过替换原有词,产生意想不到的滑稽效果。

《洗劫精》 

(图片来源:网络)

谐音梗的起源很早,宋人在新年的时候,会用柏枝、柿子和柑橘供奉,谐音“百事吉”。

改“谐”归“正”——谐音梗的加工机制

在对话中听到一个谐音词时(例如开篇笑话中的[mei hua lu]),受到词的频率的影响,会迅速理解为日常熟悉的“梅花鹿”,但“梅花鹿”在这段对话里显得答非所问。(确实,梅花鹿和想收到花八竿子打不着啊!)

突然灵光乍现,“没有花的鹿”怎么不算[mei hua lu]呢?此时,[mei hua lu]这一语音信息激活的语义解释就至少包括了“特指梅花鹿”和“简称没有花的鹿”两种。(哦,原来是公鹿在婉拒送花呢)

谐音梗的“无障碍交流”源于“同音多义”

一种语音信息能够激活多重语义,当熟悉的语义解释和恰当的语义解释发生冲突时,大脑就需要拐个弯了。

我们不仅听得懂谐音梗,读起来也是小菜一碟。

谐音梗的文字加工是“字形”、“语音”、“语义”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谐音词”时同样会快速获取其同音“正确词”的语义信息。

研究发现,在词汇决定任务中(判断出现的字符串是不是一个词),判断“严革”“严围”需要更多的加工时间。这是由于文字信息自动激活了对应的语音信息,在判断“严革”时联想到了同音真词“严格”。

结合脑成像技术,发现“严革”比“严围”在语音和语义加工的相关脑区[1](左侧IPL、IFG和AG)产生了更强的激活,同时从IPL到IFG的连接增强;但“研革”这类两个字都被替换的谐音词并没有产生类似的激活和连接增强。

这一结果支持了“语音-语义网络”,同时强调了字形的主导作用和语音的辅助作用。

[1] 左侧顶下小叶(IPL)对字形和语音信息之间的冲突敏感。左侧额下回(IFG)和左侧角回(AG)参与语义加工,其中左侧IFG反映对语义特征的检索和选择。

正因如此,大部分“谐音梗”往往只替换一个词或短语中的部分字,仍保留了部分字形重叠(也有字形完全相同的)。否则理解起来太难,娱乐效果或将大打折扣。

《氯离子,绿梨子》 

(图片来源:网络)

“啊哈”瞬间——谐音梗虽“冷”但好笑

不论是听还是读,当预期的词突然被一个发音相同但意义与当前语境完全无关的词替换时,大脑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反应,寻找新的语义联系,做出合理的解释。

一旦我们解开了谐音梗的“迷”,发现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跳跃时,智慧的火花被点燃,大脑的奖赏系统被激活,释放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带来愉快体验。

fMRI研究发现,当遇到意外的信息时,尤其是在引起积极反应的意外奖励时,大脑中多巴胺的释放会增加。

幽默作为一种意外的情绪体验,会影响皮层下区域的活动,包括奖赏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c)。

观看搞笑动画片时NAcc区域BOLD信号增强

(图片来源:Mobbs et al., 2003)

巧用谐音,笑果多多

谐音梗的加工难度低,加工速度快,视听通道均无障碍,入门非常简单,并且在人群中能够产生稳定的“笑”果。

因此,它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除了出现在喜剧节目里,逢年过节的祝福里,还是制作表情包的灵丹妙药,屡试不爽。

神通广大的网友不仅能利用汉字创造谐音梗,英文也“在劫难逃”。

“谐音梗”与广告文案更是如影随形。

滥用谐音,小心扣钱

当一个人在交流中使用了谐音梗,其他人有时会回应“扣钱”。

这可能是听众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正确的意思是什么,沉思之后恍然大悟,没想到自己竟被这种小把戏骗了,愤愤地说一句“谐音梗扣钱”

同时也暗示这种幽默方式虽然有趣,却过于简单或缺乏创造性了。

“谐音梗”是个逗乐的好法子,但在文案创作的时候,具备精神内核才能真正留下记忆点。

现在你能在谐音梗的文字游戏中大获全胜了吗?

请听题:金木水火土,谁的腿更长?

参考文献:

[1] Fiorillo, C. D., Tobler, P. N., & Schultz, W. (2003). Discrete coding of reward probability and uncertainty by dopamine neurons. Science, 299(5614), 1898-1902.

[2] Mobbs, D., Greicius, M. D., Abdel-Azim, E., Menon, V., & Reiss, A. L. (2003). Humor modulates the mesolimbic reward centers. Neuron, 40(5), 1041-1048.

[3] Zhou, X., & Marslen-Wilson, W. D. (2009). Pseudohomophone effects in processing Chinese compound words.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24(7–8), 1009–1038.

[4] Zhan, J., Yu, H., & Zhou, X. (2013). fMRI evidence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rthography and phonology in reading Chinese compound words.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7, 753.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转载自”科学阅读实验室“,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老师,我家子涵天天说的这些词啥意思?>>

你怎么能发语音?!>>

为什么 中文 不 需要 空格 >>

怎样回信息更容易找对象?>>

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科学大院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平台,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主办机构: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运行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普博览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